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武术》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480348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中华武术》 2007年第4期
     (接上期)

    五、沉肩坠肘

    对于沉肩坠肘,杨澄甫解释说:“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又说:“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这就是说,要坠肘首先要沉肩,沉肩首先要松肩,沉是建立在松的基础之上的。能松然后能沉,能沉然后能坠,能坠然后有力。能松、能沉、能坠,则力能贯之。不能松沉肩肘,最重要的弊端是手臂的力与身体僵持,其劲浮而迟,连带脚下无根,不仅不能发人,反而容易被人所制。能沉肩坠肘,接人劲时则能将对方来力引落在腰腿问,如水澎舟;能沉肩坠肘,发人时则能将手臂的力与腰腿连成整体形成整劲发出,如离弦之箭。

    习拳者最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是,肩肘松了反觉手软身无力,哪来的劲?其实,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气血劲力贯注于周身四肢,使两腿足有活根,两臂手有绵劲。这里有个“引”字需要细细体味。比如,在两肩松的同时,两肘尖同时向下“引”,从而产生肩“沉”肘“坠”的感觉,接着再将两掌心微张,五指骨间微开,将肘尖沉劲“引”向五指,这时就有劲贯指梢的感觉。这个过程叫做“换劲”,反之就是“泄劲”。这个“换劲”过程久久练之,则自能存身,形成“内劲”,达到用时则有,去时则无,纯以意行,就叫“活劲”。王宗岳的“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膀松,然后窒”说的就是这个道珲。但这里要注意“窒”这个字的含义,它不是将劲或气憋起来窒息、僵滞的意思,而是其字义的另一层含义——抑止住使不发泄,即蓄势待发。这个“窒”,上承“顺项贯顶”的“贯劲”,与下句“束肋下气把裆撑”的“束”“撑”是一种递进关系。另外,坠肘的关键是不翻肘,或叫不亮肘。亮肘容易引起抬肩。比如做“起势”,两手下落后,肘尖要不过背,过背就叫亮肘。又如做“白鹤亮翅”,右手上举时容易翻肘,翻肘容易连带肩起,使肋部、背膀部肌肉七提,力就易上浮。要避免这个问题,在右手上举时就要同时收住肩窝,特别是身体右边,肋部肌肉放松,将腰胯收住沉坐,根于足下,此时右手与右足下这条线犹如放起风筝一样的感觉,上有拔劲,下有牵劲,中间有抻劲,这样才做到了坠肘。
, http://www.100md.com
    那么,怎样检验自己是否做到“沉肩坠肘”呢?有四种方法:一是反证法,二是照镜子,三是别人看,四是试劲。第一、二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用,就是通过照镜子,运用反证法来进行自查,自己对着镜子,下意识地将肩端起再下落,这样来对比起和落的状态与感觉,从而体会到正确的沉肩坠肘方法。比如起势,两手平举时容易起肩,可先将肩端起再下落(实际上正确的做法是在举手时两肩同时要下意识地沉住,此处用错误动作进行反证),下落时要感觉到胸背部、两肋下的肌肉群也在下落,气也随着落于丹田,腹部感到松实圆满,两腿足下也感到稳固有力,从而节节贯串。第三种别人帮着看的效果也比较好,练拳架时只要肩一起,观者就可以敲打一下,这样感觉比较快。第四种试劲,可以通过两人相互托肘的方法来试劲找感觉。托的人将两手托住被托人的两肘尖,随意抚动,被托人将两肘贴于对方手心,感应对方的劲而向下沉肩坠肘,并随对方的抚动而随动化解。若被托人的肩肘稍浮,则会感到根不稳而势背。化解对方来劲的关键在于以两肩作为活的支点,两肘尖找腰眼走圈,两腰眼配合两肘开合抽换,使两肘两肩没有死点僵劲,即可检验是否做到了沉肩坠肘。
, 百拇医药
    亢、用意不用力

    所谓“用意不用力”,是指用心意去指挥周身内外上下运动,不要用拙力。拙力的表现是筋骨不放松或身体某些部位凸凹不顺,使劲力变换僵持滞浮而为人所制。

    太极拳并非不用力,其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用时则缓应急随,忽隐忽现。比如出拳动作,拳在腰间未出之前要虚握,及至伸出虚抵接触点时,瞬间握实而产生松弹劲。其意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拳发力时无论是寸劲还是长劲,都要有穿透之意,犹隔山打牛状;二是拳力随伸就曲,无过不及,方能招法连成,变化得灵。

    但我们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就是过于用意、刻意为之,物极必反,这反而会产生拙力僵劲。我在教学中始终强调一点,就是行拳走架时,在意识上不要有“武术就是打人逞强”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思想,要把武术动作看成散步,在情绪上首先做到放松,这就较容易将拳架动作和技击内涵自然地融为一体,而不要刻意为之。
, http://www.100md.com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的概念就是节节贯串,强调在动作中要上下呼应、左右顾盼、前后照应,突出手、眼、身、步的整体协调运动,一处动处处都动,一处静处处都静。这里有几个细节需留蒽。

    一是贯串与整体的关系如“十要”所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比如后坐向前按推,习练者容易机械地一节一节向前伸展,这反而失之贯串,失之劲整。应在脚未发力之前,掌上着力点已暗入对方之骨,一经身形动展,对方已被发出。

    二是势与劲的关系仍举上例,由后坐向前弓步,后腿膝关节部应主动向后绷起而产生向前之蹬力,称之为“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若无此动作,腿部就无力,只是形似地向前位移;同理,前进之中,若肘关节不同时沉展,腰部不同时后顶,仍然达不到姿势与劲力的统一贯串,放人不远不脆,这叫虚架子。

    三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行拳架中,一处动,周身骨节处处俱动,特别应注意脚部与手部。比如手掌,前推时手心要微开,五指要微扬,掌骨要微涨,如呼出之状,使气贯五指,劲满掌缘;反之,虚守时则掌心微吸、手掌微合。无论是开是合,均以自然为度。脚下也如此,弓步时后腿脚掌与脚跟要互碾,虚步时前脚跟或脚掌总要落实人地三分。如此脚手配合,才能较好地达到上下相随、劲势匹配、通身贯串的协调一体效果。
, 百拇医药
    八、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讲的是意识与动作的统一。“内”主神,神即意识;“外”主体,体即身体动作。“内外相合”是心意身形一开俱开,一合俱合,包括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外三合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外三合”在动作中不能机械地理解为肩要与胯对齐、肘要与膝对齐、手要与足对齐,而是指它们在劲、势上的相合呼应,做到劲势合四方、周身得劲即可,不必刻意追求是否对齐。

    太极拳有个修炼过程——“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要达到“内外相合”、意识与动作的统一性,须经“先求形似”的数年磨炼阶段,动作熟练纯正后才能渐至“神似”,进而阶及“外之所形,无非内之所发”、意识为先的“神明”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赵幼斌)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