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武术》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480020
太极拳练功法则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中华武术》 2007年第5期
     太极拳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虽形式各异,但遵循共同的练功法则。为了进一步推动太极拳的发展,笔者在陈正雷老师提出的练“理”不练力、练“身”不练招、练“本”不练标的太极拳练功法则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旨在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练功依据。

    1.练“理”不练力

    “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是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根据导引吐纳和“太极”“阴阳”学说创编的,所以,分析中医理论、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对提高太极拳的运动水平有积极的意义。

    欲知太极拳的含义,必须知道太极、阴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无极”,也就是虚无;“一”即“太极”,太极即太虚,无极而生。“太”广大,“虚”空虚无物。太虚即空空荡荡,为体内真气填充,是身轻体健的源泉。太极依照真气的运行,动为阳、静为阴。“二”即为阴阳,太极拳理论认为“天地是一大太极,人身是一小太极”,体现在运动中就是“虚实”“动静”“刚柔”“快慢”“开合”“圆方”等。“三”即三维空间,是太极拳顺逆缠丝的螺旋缠绕运动的千变万化。因此,“至大至空”是太极拳的含义和太极生阴阳及其相互转换的根本,是太极拳练习者追求的境界。
, http://www.100md.com
    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在意识的引导下做到“松静自然”。《道德经》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太极拳的“松”,是道家功法“空”“虚’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意识导引的身心放松,以调意、调神、调身、调息、调动全身气血运行,疏经通络、培养元气。“静”是人体意识神态的宁静,是精神高度内敛后的静。《道德经》说“神得一以灵”,就是以静养神,以神练灵,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李雅轩语)。《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极拳练习同样要求顺其自然。“要用真元之意在呼吸之间顺其自然引之,虚而若实,实而若虚,有而若无”(李雅轩语)。正如《太极拳论》上说的“一羽不能加,蝇虫落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十三势行功歌》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由此可知,太极拳是在道家哲学思想指导下以练拳方式修道悟道的过程。

    阴阳学说与太极拳。《素问·四时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太极拳要求“十趾抓地头顶天,舌顶上腭垂两肩,尾闾中正松腰胯,提肛运气扫丹田”,即练功要根基稳固。太极拳根据阴阳对应关系,要求动静结合,形神兼备,内外相合,虚实分明;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达到精神内守,调节呼吸,张五脏,通经络。练习时动作配合呼吸,气力贯达全身,并要求虚实分明,阴阳相合。
, 百拇医药
    “形神合一”理论。形神合一是形态和机能的统一。《灵枢》说:“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神与气,使神内藏。”太极拳练习要求形神兼备,做动作时要全神贯注,“眼随手,步随身。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调形、调气、调神,在注意形体的同时,注重意识的引导。

    精、气、神理论。《素问》说:“聚精会神……精者,生之本也。”精气足则人的身体强壮。精、气、神是人体三大物质要素,气沉丹田,也就是藏精、藏气、藏神。太极拳要求内藏精神,随动作的特点,运用意识,调整呼吸。练习时凡送出的动作,如上步、出掌、出拳、蹬脚时则呼气,当收拳、收掌、收腿时则吸气。因此掌握太极拳的运动方法对提高练习效果非常重要。

    2.练“本”不练标

    “本”是指本原、根本,即肾中元气和下盘功夫。“任说千言万语,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到练“本”的重要性。练“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外在力量为主的练习方法,缺乏整体观,不符合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 http://www.100md.com
    练“本”实际上就是“稳固根基,充实内气”,在周身相随、内外合一的基础上,促使内气充实饱满。“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严格按照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练习拳架,是培根润源和稳固根基的方法。充实内气,肾气充足则五脏得养,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身体协调,此为本源之一。本源之二是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气纳丹田、沉入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下盘稳固,上肢自然轻灵”,通过内外合一的整体练习,可促使整个身体圆活、自然、沉稳。

    太极拳须在“调神、调息、调身”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练习达到“固根本,润源流”。通过意念调整身法使其符合太极拳的要领及运动特点和规律,通过意识调整呼吸以培元养气,稳固根基。

    自然呼吸。随着动作质量的提高,动作与呼吸须密切配合。腰肾旋转,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协调一致。发劲时使用短促的一呼一吸来完成;放劲时,用深长、均匀的一呼一吸来完成,以适应身体内部状态和外部活动的需要。
, 百拇医药
    注重基本功练习。如站桩、采气、抓气、丹田内转运气,把手心搓热搓面及梳理头部的按摩和顺大小周天的自我拍打,各种缠丝劲练习,单势发劲练习,抖杆子,推木桩,打沙袋等,以此稳固根基、充实内气。

    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外动内静,以静御动”“虽动犹静”,行拳过程始终是在动静上下功夫。练习时注意恬淡虚无的境界,体验轻灵的感觉,对于提高太极拳整体水平有重要作用。

    3.练“身”不练招

    练“身”就是练太极身法和整体功力,并非追求“招”的用法。太极拳练习者如果单从招式上去解释和理解太极拳的用法和内涵,就不可能得到太极拳之精髓,如同练习书法只懂得字的笔画,忽略了字的整体神韵一样。

    太极拳讲究手臂灵活,眼睛顾盼有神,身法灵活,动作正确,步法扎实有力。具体表现在全身空灵,身体皮肤感受的高度灵敏性,也就是接受信息传递并采取行动的应激反射能力。通过顺逆螺旋运动的旋腕转膀、旋踝转腿和旋腰转脊形成的旋转连贯如一的太极身法和舍己从人、顺随化解的功夫。
, 百拇医药
    太极拳的整体功力表现在刚柔相济,外有松活弹抖,内有虚实变换。就是说身体各部位相当灵敏,化发合一,随机应变;蓄发相变,八面支撑,周身内外浑圆一体,达到“身如火药,一触即发”的内气充实饱满程度。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讲,表现在大脑皮层中兴奋与抑制、肌肉收缩与放松、肌肉活动与内脏器官活动的协调关系。

    练太极身法和整体功力必须注重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如站桩、缠丝劲和基本步法的训练。在此基础上,经过熟练套路、纠正动作、去僵求柔的过程,达到周身相随,内外相合。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这就是说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注意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另外,在练习过程中还要注意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快慢相间和刚柔相济的运动。在内气充足的情况下,把太极拳的单势发劲分别抽出来练习,以及练抖杆子、推木桩、打沙袋等,从而练出强大的整体爆发力。

    太极拳的整体功力,在应用时根据客观形势,舍己从人,随机应变,不要拘泥于一招一式。如《太极拳论》所说“到成时,敌人怎来怎应,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责任编辑 王 涛, http://www.100md.com(冯振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