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为王郎所创?
关于螳螂拳起源问题,一直为螳螂拳派所关注。然历来说法不一,各执己见,而对其创始人王郎似乎未有争议,众口一词。从起源时间上有西汉、南北朝、宋朝或明末清初之说,发源地上有陕西、四川或崂山之说等。
总结螳螂拳起源的种种传闻,我们便会发现任何一种说法传久必讹,讹久必滥,这在武术界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但类似问题从未像螳螂拳起源这样令人感到茫然困惑。一些传说要么有意附会考古发现,要么出现在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之后。即使一些传统说法同样不尽合理,难圆其说。同一种说法也相互抵牾。有些国外传承者信从国内某些不确言论,发表文章,以讹传讹。这究竟是何种原因所致?或者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心理反映?
显而易见,二十世纪80年代初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有关螳螂拳始祖王郎的身世,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这一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无外乎史料不足,证据缺乏。一些在挖掘整理工作中获取的一手材料被束之高阁,与之相应的研究工作告一段落。二十多年来,既然学术界对此久无定论,客观地为社会上的各种传闻提供了活动空间。他们往往根据各自的需要随意发挥。要么将螳螂拳的起源追溯得很远,以提高其自身的社会地位;要么认定某处为螳螂拳的发源地,以为经济利益服务。有人甚至利用机会排挤他人,标榜自己名门正宗,大搞惟我独尊。
究竟螳螂拳起源于何时何地,以及王郎是否真有其人?在力排众议的前提下,我们再次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在了“十八家拳歌”上。十八家拳歌云:“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背为母,郑恩的缠封尤妙,温元的短拳更奇,马籍的短打最甚,孙恒的猴拳且盏,黄佑的靠身难进,绵盛的面掌飞疾,金相的磕手通拳,怀德的摔捋硬崩,刘兴的勾搂采手,谭方的滚漏贯耳,燕青的占拿跌法,林冲的鸳鸯脚强,孟苏的七势连拳,崔连的窝里剖捶,杨滚的捋直入,王郎的螳螂总敌。”
那么,“十八家拳歌”出自何处,为谁所作?在搜集到的几本传统螳螂拳谱中均将十八家拳歌列入卷首。我们惊奇地发现,十八家拳歌完全出自《衣钵真传》。程大力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少林武术通考》中专辟一节对此做了专题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衣钵真传》乃乾隆二十七年(1762)升霄道人所作,所谓福居禅师传艺于升霄道人,很可能是升霄道人大旗虎皮的伪作。因为如果福居禅师传艺于升霄道人之说成立,则福居禅师必然为乾隆时期人氏。然而,十八家拳歌之首句即提到宋太祖赵匡胤,为自圆其说只好将福居禅师上提至八百年前的宋代,福居禅师又变成了少林寺方丈。并据此演义出福居禅师召集十八家拳派少林比武的传说。
程大力先生文中在论及“十八家拳歌”时指出,其实际上来源或模仿于明代郑若曾《江南经略》、戚继光《纪效新书》和何良臣《阵纪》中记载的当时的拳种流派,其中又有传说或小说中的人物,如林冲、燕青便是。但程大力先生:“作者也吸收了一些当时已在流行的新拳种之名,如清初人王郎所创的螳螂拳即是”的观点,恕难苟同。试想升霄道人为什么要伪托福居禅师集十八家拳法7而十八家拳法中的前十七家,要么来源或模仿明代典籍,要么取之于传说或小说,偏偏第十八家拳法实有其事?这正是升霄道人有意设计的陷阱,十八家拳法中的前十七家明显是在为其末句“王郎的螳螂总敌”一语铺垫。倘若螳螂拳为清初人王郎所创,那么至乾隆时期的百余年间螳螂拳是如何传播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王郎是否真有其人的质疑了!
仔细研读十八家拳歌便可发现,歌诀中蕴藏着几层含义。一、螳螂拳是在集合和融会了多种拳法特长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螳螂拳谚中“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的说法即为最恰当的注解;二、螳螂拳的形成要晚于与之相关的其他拳种;三、歌诀末句“王郎的螳螂总敌”则表明螳螂拳有超越并世武林之意,且暗喻“螂”者为“王”。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螳螂拳初创者的立意与雄心,这正是升霄道人处心积虑的杜撰。更重要的是,十八家拳歌已成为螳螂拳派引以为豪,标榜本门的资本,这才是升霄道人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至于“王螂(郎)”是否真正存在根本无关紧要,只要有张空头招牌也就足够了。
螳螂拳先师梁学香遗留拳谱《可使有勇·入门全解》中述:“昔者王螂老师做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至于是否有王螂老师,梁学香知否两可。他姑且如此说之,学生们姑且如此听之。那个年代哪个学生敢轻易发问。再说,就算梁学香说错了,责任也不在他。要么是他的老师赵珠知道实情故意隐瞒,要么是他的老师的老师李秉霄肆意所为。
螳螂拳各门各派皆尊王郎为开山鼻祖,而与之相应的发源地和起源时间的传说竞变得五花八门。起源时间纵贯千年,发源地点横跨万里。实际上都是根据个人需要自说自话,无虑后果。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像一个“美女”分别在不同时期许配了若干个婆家。荒唐可笑,自毁形象。这实令升胃道人始料未及,而他抛出的“王郎创拳说”,本欲提高螳螂拳的社会声誉,却未顾及双刃剑的另一面。
责任编辑 王 涛, http://www.100md.com(王开文)
总结螳螂拳起源的种种传闻,我们便会发现任何一种说法传久必讹,讹久必滥,这在武术界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但类似问题从未像螳螂拳起源这样令人感到茫然困惑。一些传说要么有意附会考古发现,要么出现在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之后。即使一些传统说法同样不尽合理,难圆其说。同一种说法也相互抵牾。有些国外传承者信从国内某些不确言论,发表文章,以讹传讹。这究竟是何种原因所致?或者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心理反映?
显而易见,二十世纪80年代初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有关螳螂拳始祖王郎的身世,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这一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无外乎史料不足,证据缺乏。一些在挖掘整理工作中获取的一手材料被束之高阁,与之相应的研究工作告一段落。二十多年来,既然学术界对此久无定论,客观地为社会上的各种传闻提供了活动空间。他们往往根据各自的需要随意发挥。要么将螳螂拳的起源追溯得很远,以提高其自身的社会地位;要么认定某处为螳螂拳的发源地,以为经济利益服务。有人甚至利用机会排挤他人,标榜自己名门正宗,大搞惟我独尊。
究竟螳螂拳起源于何时何地,以及王郎是否真有其人?在力排众议的前提下,我们再次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在了“十八家拳歌”上。十八家拳歌云:“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背为母,郑恩的缠封尤妙,温元的短拳更奇,马籍的短打最甚,孙恒的猴拳且盏,黄佑的靠身难进,绵盛的面掌飞疾,金相的磕手通拳,怀德的摔捋硬崩,刘兴的勾搂采手,谭方的滚漏贯耳,燕青的占拿跌法,林冲的鸳鸯脚强,孟苏的七势连拳,崔连的窝里剖捶,杨滚的捋直入,王郎的螳螂总敌。”
那么,“十八家拳歌”出自何处,为谁所作?在搜集到的几本传统螳螂拳谱中均将十八家拳歌列入卷首。我们惊奇地发现,十八家拳歌完全出自《衣钵真传》。程大力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少林武术通考》中专辟一节对此做了专题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衣钵真传》乃乾隆二十七年(1762)升霄道人所作,所谓福居禅师传艺于升霄道人,很可能是升霄道人大旗虎皮的伪作。因为如果福居禅师传艺于升霄道人之说成立,则福居禅师必然为乾隆时期人氏。然而,十八家拳歌之首句即提到宋太祖赵匡胤,为自圆其说只好将福居禅师上提至八百年前的宋代,福居禅师又变成了少林寺方丈。并据此演义出福居禅师召集十八家拳派少林比武的传说。
程大力先生文中在论及“十八家拳歌”时指出,其实际上来源或模仿于明代郑若曾《江南经略》、戚继光《纪效新书》和何良臣《阵纪》中记载的当时的拳种流派,其中又有传说或小说中的人物,如林冲、燕青便是。但程大力先生:“作者也吸收了一些当时已在流行的新拳种之名,如清初人王郎所创的螳螂拳即是”的观点,恕难苟同。试想升霄道人为什么要伪托福居禅师集十八家拳法7而十八家拳法中的前十七家,要么来源或模仿明代典籍,要么取之于传说或小说,偏偏第十八家拳法实有其事?这正是升霄道人有意设计的陷阱,十八家拳法中的前十七家明显是在为其末句“王郎的螳螂总敌”一语铺垫。倘若螳螂拳为清初人王郎所创,那么至乾隆时期的百余年间螳螂拳是如何传播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王郎是否真有其人的质疑了!
仔细研读十八家拳歌便可发现,歌诀中蕴藏着几层含义。一、螳螂拳是在集合和融会了多种拳法特长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螳螂拳谚中“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的说法即为最恰当的注解;二、螳螂拳的形成要晚于与之相关的其他拳种;三、歌诀末句“王郎的螳螂总敌”则表明螳螂拳有超越并世武林之意,且暗喻“螂”者为“王”。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螳螂拳初创者的立意与雄心,这正是升霄道人处心积虑的杜撰。更重要的是,十八家拳歌已成为螳螂拳派引以为豪,标榜本门的资本,这才是升霄道人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至于“王螂(郎)”是否真正存在根本无关紧要,只要有张空头招牌也就足够了。
螳螂拳先师梁学香遗留拳谱《可使有勇·入门全解》中述:“昔者王螂老师做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至于是否有王螂老师,梁学香知否两可。他姑且如此说之,学生们姑且如此听之。那个年代哪个学生敢轻易发问。再说,就算梁学香说错了,责任也不在他。要么是他的老师赵珠知道实情故意隐瞒,要么是他的老师的老师李秉霄肆意所为。
螳螂拳各门各派皆尊王郎为开山鼻祖,而与之相应的发源地和起源时间的传说竞变得五花八门。起源时间纵贯千年,发源地点横跨万里。实际上都是根据个人需要自说自话,无虑后果。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像一个“美女”分别在不同时期许配了若干个婆家。荒唐可笑,自毁形象。这实令升胃道人始料未及,而他抛出的“王郎创拳说”,本欲提高螳螂拳的社会声誉,却未顾及双刃剑的另一面。
责任编辑 王 涛, http://www.100md.com(王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