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岁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双生子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1811KB,3页)。
1.2工具
1.2.1卵型鉴定问卷(Zygosity Questionnaire)[9]
由双生子父母填写问卷。问卷包括相似组和混淆组共8个问题,问题均涉及双生子6~13岁时的情况。相似组问题包括:相貌整体感觉、身高、体重、头发的自然质地及卷曲度。混淆组问题是指双生子是否会被以下人弄混:父母、亲戚朋友、老师、陌生人。
研究证实,问卷法的准确度可达到85%以上[8]。
1.2.2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9]
用于筛查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行为能力。本研究使用1991年版的行为问题部分,共有113个题目,可归纳为8~9个因子,由父母评定孩子最近6个月的情况,如1个或1个以上因子分超过全国常模的分数(98百分位),即认为有行为问题 。
1.3统计方法
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法,用Holzinger公式(h2= rMZ-rDZ1-rDZ)[10]估算各行为问题的遗传度,其中r为组内相关系数。环境影响程度计算公式为:c2=rMZ-h2 ,e2=1-h2-c2 。
2结果
2.1 双生子样本的卵性分布
所纳入的双生子样本中,同卵双生子(MZ)共40对(62.5%),其中男性MZ 22对,女性MZ 18对;异卵双生子(DZ)24对(37.5%),其中男性DZ 7对,女性DZ 8对,偶内性别不同的DZ 9对。MZ与DZ的比为1.67∶1。
2.2同卵和异卵双生子行为问题组内相关系数比较
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进行各行为因子及总粗分的组内相关系数比较,结果显示:除思维问题外,同卵双生子的各行为因子及总粗分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异卵双生子,提示在儿童少年的行为问题中遗传效应的存在。异卵双生子的外向性因子组内相关系数高于内向性因子组内相关系数,提示共享环境效应对外向性因子的影响超过内向性因子(见表1)。
因子同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
2.3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遗传度及环境影响程度估算
利用Holzinger公式对儿童少年的各行为问题(除思维问题以外)进行遗传度及环境影响程度估算,若h2>0.6,则该行为问题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11]。结果显示:(1)内向性行为问题:退缩行为和躯体主诉都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但遗传因素对于焦虑/抑郁仅有低程度的作用;共享环境及非共享环境因素对于退缩行为及躯体主诉几乎没有影响或仅有低程度的影响,但却对于儿童少年的焦虑/抑郁有明显的影响。(2)外向性行为问题:遗传效应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是中等程度的,但违纪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倾向;共享环境因素对攻击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但对违纪行为只有低程度的影响;非共享环境对外向性行为的影响程度较低。(3)社交问题:遗传因素及非共享环境因素对社交问题的影响是低程度的( h2=0.22,e2=0.14);社交问题主要受共享环境因素影响。(4)注意缺陷: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h2=0.71);共享及非共享环境因素有较低程度的影响(c2=0.17,e2=0.12)。(5)总的行为问题:儿童少年的行为问题是中度可遗传的,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更大,尤其是共享环境因素(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首次在国内对10-16岁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少年的行为问题是中度可遗传的,遗传及环境因素对儿童少年的行为问题均有影响,但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更大,尤其是共享环境因素。这一结果与国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6]。提示对于具有高遗传风险或环境风险的个体,适时和积极的环境干预对于行为问题的防治是必要的。如果一个具有高遗传风险的个体长期处于负性环境中,那么他可能会出现严重而持续的行为问题,对于这种个体,采取观望策略显然是不可取的,早期积极地干预对他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各种行为问题进行环境干预时的策略和干预重点都应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调整,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干预效果。
本研究显示共享环境对违纪行为仅有低程度的影响,而国外研究显示共享环境对违纪行为的影响程度是显著的[5],与国外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中国文化因素对违纪行为有文化的抑制作用。此外,国外的研究表明:社交问题受中等程度的遗传因素及显著的非共享环境因素影响,而共享环境对社交问题几乎无影响[6]。而本研究显示社交问题主要受显著的共享环境因素影响,造成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儿童与家庭的联结较西方社会更紧密,依恋质量、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对儿童的人格发展及行为方式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易感基因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表达受到限制,即存在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此外,样本量较小也可能是导致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本研究为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干预和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目前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且仅对10~16岁的儿童青少年双生子进行了研究,所得结论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致谢:感谢美国弗吉尼亚州大学精神及行为遗传研究所Kenneth Kendler 教授为本课题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雪荣.儿童行为与情绪障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忻仁蛾,唐慧琴,张志雄,等.全国22个省市26个单位24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1992,新4(1):47-55.
[3]Derks EM, Hudziak JJ, van Beijsterveldt CEM, et al. A Study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Maternal and Paternal CBCL Syndrome Scores in a Large Sample of 3-year-old Dutch Twins[J]. Behav Genet, 2004,34(6):571-583.
[4]Schaffner KF. Nature and nurture[J]. Curr Opin Psychiatry, 2001, 14:485-490.
[5]Edelbrock C, Render R, Plomin R, et al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11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