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10年第1期
编号:11876206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住院式干预(综述)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年第1期
     【关键词】 住院式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付诸行动;综述

    中图分类号: R74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1-0013-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1.003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在精神疾病诊断中是一个新的疾病类型,这种障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它在发达国家的认识过程也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在中国更是近几年的事情。BPD是一组严重、慢性、不稳定的精神疾病,最近有研究表明11%的精神科门诊病人和19%的精神科住院病人可以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1]。

    BPD以愤怒、乖僻和自我毁灭性的行为以及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为临床特征,大约有69%~75%的病人会伴有酒精或者药物滥用、严重的进食问题和自杀、自残行为,9.5%的病人会自杀成功,比例远高于一般人群的自杀率[2]。从DSM-Ⅲ开始,BPD被纳入诊断标准,并在DSM-IV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由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复杂和难度,住院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而动力学假设在对BPD的理解和治疗上也有着独特的优势[3-4]。

    1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病理及理论框架

    心理动力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心理病理来自于早期尤其是婴儿与照顾者分离时期的外在环境不足,其中包括养育者不恰当的惩罚、成人用婴儿满足自己的愿望而不是成人去满足婴儿和家庭创伤事件以及照料者的精神疾病等原因。这样不合格的环境容易引起婴儿自我发展的缺陷,表现为儿童瓦解性的依附关系或焦虑/冲突亚型的依附关系,以及对过渡性客体关系的过分依赖。为了应对这些心理困难,儿童会使用原始防御机制(如分裂、投射性认同、原始理想化、否认、全能的自我与贬低的他人)来适应生活,而这些防御机制的过度使用又进一步强化了边缘病理性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