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父母必读》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1556737
兴趣和需求
http://www.100md.com 1999年11月1日 《父母必读》 1999年第11期
兴趣和需求

     几年以前,我在参加美国中学校长联合会年会时,听到一位校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姑娘,做什么事都没有长性,自然各门功课也是一塌糊涂。父母方法想尽,却收效甚微。后来她忽然迷上了打高尔夫球。那时候还没有职业女子高尔夫球员,所以这项运动也根本不可能成为她今后赖以谋生的手段。可是她的父母却没有因此阻挠她,而是全力以赴地支持她。于是小姑娘天天刻苦练习,从不用任何人督促,十五六岁时,她已经是技艺超群。但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自己的球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长进了,所以十分苦恼。一位好心的老者告诉她,要想让球技再提高一步,得运用一些几何学和物理学的知识。她恍然大悟,于是又回过头来重新捡起丢掉的功课。过了一段时间,她父母发现她对几何和物理都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超过了打高尔夫。结果高中毕业时,她不仅是远近闻名的球场高手,还在班里超过了那些一直孜孜不倦的学生而成了几何、物理两门课学习的佼佼者。可见,兴趣所产生的行为动力是不可估量的。

    孩子们小时候往往看不到学习知识的必要性,感觉不到自己有这方面的需求,当然就没有什么积极性。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伯克曼(Birkman)的分析:兴趣和需求是人们行为的两大动力。没有动力,人是不会主动地做一件事的。比如你看到一个人打高尔夫球,那么就有两种可能:一是他有兴趣(喜欢高尔夫运动);再就是他有需求(既要锻炼身体又要温文尔雅,所以选择高尔夫作为锻炼方式)。如果两种情况都不是,那他一定是被迫的。
, http://www.100md.com
    有时人们从兴趣开始做一件事,久而久之变成了需求;也有时人们由于需求而不得不做某件事,而后,又慢慢地对此产生了兴趣。那个打高尔夫的姑娘就是这种情况。她由于兴趣而开始打高尔夫,由高尔夫而产生学习知识的需求。需求又促使她去攻读以前丝毫没有兴趣的几何和物理,在学习过程中又对所学的内容迸发出极大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与家长的态度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我们的两只手,左手代表孩子的兴趣,右手代表家长的态度。当孩子的兴趣和家长的态度不一致时,就像两只手和对在一起,当左手不动时,若用右手去推它,或者当左手要动时,右手去挡它,你都会感到中间有一股压力。就是说,左手的行动都是在右手的压力下进行的。

    如果父母否定孩子的兴趣而强迫他按照父母的准则去做——在孩子本身没有动力的时候非要推他,或

    有动力的时候却去挡他,他一般会有两种反应:

    1坚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不改变。那么他往往会遭到父母更进一步的否定,从而使自己面对更大的阻力;
, 百拇医药
    2顺服父母的意志,被迫做自己所不喜欢的事。那么他就是处在压力推动之下,其行为就是被动消极的。

    许多人会说:“压力有什么不好呢?尤其是孩子,没有点儿压力就不会有学习的进步。”其实我们是被一种假象所迷惑了。表面看来,似乎压力有时也取得一些效果——孩子可以坐下来做功课了,而且成绩有所提高。但长期在这种压力下的被动学习,极易使孩子养成思维的惰性,从长远的眼光看,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事——得到的是眼前不错的成绩,失去的却是孩子更宝贵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我们在人才招聘工作中看到那么多的大学生,成绩出类拔萃但却毫无灵感和悟性,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鞭策”式教育不无关系。

    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这种受挫的心理体验,对他们今后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态度都是十分有害的。

    我们家长的任务,应该是尽可能保护孩子的积极态度,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尝试,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内心的需求。而且,只要孩子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他们的有意注意就可以较长时间地集中在这一点上。而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恰恰是他们今后所有技能学习的必要素质,也是绝大多数家长求之不得的。当然,孩子的兴趣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改变,这是正常的,因为改变正说明他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
, http://www.100md.com
    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学他们最喜欢学的东西,做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自然,学习和做事也必然是他们最愉快最有热情的时候。那么学习就将不再是一种拖累,而是一种需要。这样,孩子们不仅学习效率高,心情也会非常轻松。学习成了幸福美好的事,怎么可能厌学呢?更重要的是,这样愉快的心境还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想,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所做的最有意义的工作,不是按照社会上的某种既定模式塑造我们的孩子,使他做成功的人;而是帮助我们的孩子真正发现他自己的天赋,做他最喜欢的事,使他成为幸福的人。这是做父母的应为孩子所尽的天职。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他与众不同的方面。他最感兴趣的方面,常常就是他最有潜能的方面,也就是他的天赋所在。

    我们这个世界不但需要杨振宁、李政道,也需要侯宝林、齐白石,也需要李宁、聂卫平,也需要其他各个方面杰出的人才。正因为如此,世界看上去才那么多姿多彩。据我所知,有很多人在成名之前都未曾完成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执著地追求自己所钟爱的事业。
, 百拇医药
    常言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真没有必要逼着孩子去走完全相同的成才之路。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其他就不重要了吗?只有学校课堂里的知识是功课,其他就一概都不是了吗?我们应该看到孩子各种不同的生活经历:游戏、运动、兴趣爱好,统统都是要学习的功课。我们如果只凭学校的成绩来决定是否接纳我们的孩子,那么对于那些虽然成绩不好,却在其他领域有天赋的孩子来说,这种偏执的做法可能会扼杀他们的潜能、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给他们造成难以治愈的自卑感,从而束缚他们今后的发展。

    以前,我曾强迫我的孩子从4岁开始学习钢琴,给他找最好的老师,每天我陪着他练习最少1个小时。6岁时,他就可以上台演奏,可是他没有很大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自己迷上了篮球。他可以一个人在那里练习各种运球姿势、投篮动作1个多小时而不知疲倦。最初我认为他不能一辈子靠打篮球为生,所以多次软硬兼施地阻止他。后来,虽然我达到了目的,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没有因此而好起来。我常常被老师请到学校去挨批,回到家里,可想而知,临到他的就是一场暴风雨。我甚至曾认为他智商有问题,并感到非常沮丧。
, http://www.100md.com
    后来我改变了我的观念,不仅支持他打球,而且在他13岁生日那天,送给他一个篮球作为生日礼物。从他接过篮球时眼睛里闪烁的光彩中,我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从那以后,儿子身上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以前他做作业总说累,而且有个风吹草动就被吸引过去;可是现在,即使别人在旁边看电视或谈话他都可以不受干扰。学校考试他回回都名列前茅。我问他其中的奥秘,他说:“以前,我不能打球,却总是想着它,所以做什么事都走神。我很痛苦,却无能为力。现在,我上课和做作业,也想打球,可是昨天刚痛痛快快地打了一场,过一会儿做完功课我还可以去打,我就不去想它了。而且我发现功课做得越好,球打得就越痛快、越安心。所以,上课和写作业时注意力自然就特别集中。”我对他说:“我不在乎你的成绩如何,我只在乎你是否能切实努力做好一件事。不论它是你的兴趣爱好,还是你的课程。”因为我知道,只要他真的学会一种技能,他就会在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方面产生一种“质”的飞跃。一通百通,他在此事上的悟性同样也可以帮助他做好其他的事。更重要的是,孩子做喜欢做的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释放心理压力,不仅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培养他的良好性格。否则,孩子太压抑,即使成绩超群,也会性格扭曲,那损失就太大了。家长们,让我们听一听孩子的心里话,尊重他们的兴趣,还给他们一个充满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吧。■, 百拇医药(袁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