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巴上的洞洞
“老师,您听听我编的儿歌吧。”豆豆把手里的《生活儿歌》还给我,站在我面前大声地背起来:“小朋友,要早起,叠好被子穿好衣。刷刷牙,洗洗脸,高高兴兴去上幼儿园。”背完了,认真地告诉我:“老师,这是我自己编的,不是从书上学的。”
正说着,西西也跑过来说:“老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编了一首四季的儿歌,您想听吗?”……
自从上周举办了“诗歌朗诵会”后,这几天,经常有孩子跑到图书馆,让我欣赏他们创编的诗歌,书架上那些摆放整齐的有关诗歌的图书也少了许多。我从心里感到高兴,看来朗诵会的成效还真不小。
以前,看着书架上一本本装帧精美的《四季儿歌》、《彩图名家儿歌》、《平安童谣》等图书整齐地摆放在那里,很少有人借阅。我觉得很奇怪,问过几位正在挑选图书的家长,他们随手翻翻我递过去的书说:“儿歌呀,念一遍就完了,没有什么意义。”“儿歌的内容太简单了,不能教给孩子什么知识。孩子一两岁时教教他们还行,现在都四五岁了,还是多看点童话故事或知识方面的书吧。”
真的是这样吗?回味一下,儿歌所包含的内容并不比故事少,同时,它那简练的语句,上口的韵律,短小的篇幅,多适合孩子朗诵、记忆呀。怎样让家长认识儿歌的价值,让孩子喜欢儿歌呢?我决定组织一次“幼儿诗歌朗诵会”。
我按不同年龄对孩子提出了要求:3岁以下的幼儿可背四句左右短小的儿歌或古诗;四五岁的幼儿背诵一些传统民谣、较长的儿歌、绕口令等;五六岁的幼儿要有语气地朗诵篇幅较长的儿童诗。
朗诵会那天,三楼的报告厅里热闹非常。当天天朗诵完《下巴上的洞洞》后,我问台下的孩子:“小朋友们,太奇怪了,下巴上怎么会长洞洞呢?”吴奇站起来大声回答:“因为他浪费粮食,吃饭掉饭粒。”
“听了这首儿歌,吃饭时应该怎么样呢?”
“不东张西望。”
“不边吃边玩。”
“左手扶碗,右手拿勺。”……
演出过半,我现场教孩子们学习绕口令《数数》,并带领孩子边拍节奏边朗诵。由慢到快,每一遍节奏都不同。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快速地拍着手,大声地说着,兴奋得不得了。
演出快要结束了,我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儿歌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
我手里拿着不同种类儿歌的图书向孩子们展示:“今天大家朗诵的儿歌不同,种类也不一样,有学知识的、做游戏的、练习正确发音的、培养良好品行的。儿歌还有很多种,以后你们接触多了就会慢慢了解的。今天我们表演的这些都是别人编的,小朋友们有没有信心自己编儿歌呢?你们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编,编好后请爸爸妈妈帮你记下来。将来说不定你也能成为一名小诗人呢!”
仔细想想,儿歌既可以和童话故事一样教孩子很多道理,又有讲故事所无法替代的韵律感,如果我们经常给孩子念一些儿歌,或者全家一起创编儿歌,那该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呀!, 百拇医药(李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