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父母必读》 > 2014年第9期
编号:12645686
教育问与答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日 父母必读 2014年第9期
     如果你有问题向专家请教,欢迎给我们来信,或者发送邮件至liugp@bphg.com.cn,我们将收集的问题有选择地发给专家,并刊发在杂志上。

    陈王山 米国鹏 李建茹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主管心理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产科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Q被欺负,怎样教孩子保护自己?

    女儿3岁多了,性格比较温和,从幼儿园回来常抱怨别人打她,我一听就很头疼,我不赞同孩子去打别人,但是也不愿意孩子总是被欺负,我该怎样和孩子说,才能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呢?

    A当孩子回家抱怨在幼儿园里被欺负,家长们常常会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其实,面对这类问题,家长首先要冷静,仔细询问孩子事情的来龙去脉,或是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实际的情况。
, 百拇医药
    弄清“被打”的真正含义

    3岁多的孩子,言语表达能力、情绪理解能力尚在发展之中,孩子所说的“被打”也许和成人理解的不同。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肢体接触是他们和外界建立连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一般来说并不具有恶意。

    如果是这种情况,建议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过分夸大事情的严重性,可以告诉孩子:“别的小朋友不是故意打你,他是喜欢你,想和你一起玩。”家长若是表现得非常紧张、担心,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强化,孩子会从家长的反应中得到信息:这种肢体接触是不对的,别的小朋友是不好的。这样的信息不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鼓励孩子去交涉

    如果家长了解到,是由于孩子不喜欢个别小朋友的行为,但又性格内向、不愿表达,这时家长需要及时鼓励孩子,勇敢地说“不”,告诉别的小朋友自己不喜欢这样,交涉无用的情况下也可以报告老师,请老师来劝说制止。
, http://www.100md.com
    提高社交能力

    如果孩子总是受到欺负是由于她的社会交往方式有所欠缺,比如说孩子不善于分享,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在家中创造分享氛围。鼓励孩子将她心爱的玩具和家人一起分享,同时爸爸妈妈也分享一些物品让孩子玩,让她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这也是对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一种培养。

    建立和老师的经常沟通

    一般来说,幼儿园中孩子之间的打闹,“打”的少,“闹”的多,但如果孩子真的受到了身体上的伤害,或是幼儿园里确实有孩子心存恶意,那家长就要及时和幼儿园老师取得联系。幼儿园的老师们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同时他们和孩子朝夕相处,更了解孩子们的性格及孩子间的相处方式,家长和老师一起商量如何来处理,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对孩子造成进一步的伤害。(陈国鹏)

    Q小眼镜宝贝,该怎样面对“嘲笑”?
, http://www.100md.com
    毛毛现在3岁2个月了,由于先天的问题,最近戴了副眼镜,我特别担心他会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是“四眼”,或是有一天他问我,为什么我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我该怎样来解答?

    A看过来信之后,让我联想到3个问题:1.当孩子“与众不同”时,你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解释?2.当孩子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时,你给孩子怎样的一个解释?3.关于这个问题,你除了给孩子解释之外,你对自己如何解释?下面,我们逐一回答。

    解释孩子的与众不同

    “毛毛,你戴上眼镜觉得怎么样?可能开始有一点不太习惯,但是慢慢就好了。”“你戴上眼镜的样子,妈妈觉得很特别!”也可以说很有趣、很可爱。当孩子戴上眼镜以后,他会想知道别人怎样评价自己?妈妈的话就会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如果孩子问“:为什么就我一个人戴,别的小朋友不戴眼镜呀?”你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的眼睛长得不一样呀,你的眼睛需要戴上眼镜,这样它就会越来越明亮,看得越来越清楚。小朋友们现在没戴眼镜,说不定将来他们的眼睛也会需要眼镜的。”
, 百拇医药
    当孩子被嘲笑时

    “妈妈,今天有个小朋友问我戴的是什么,我告诉他这是眼镜,他说我戴眼镜不好看,还笑话我了!”“是吗?那是他没有戴过眼镜,所以不认识这个东西,你看我们毛毛就知道眼镜是有用处的。”“毛毛,小朋友这样说了,你怎样想呀?你说什么了?”这段话是了解一下孩子在被“嘲笑”之后的心理感受,家长的解答要与孩子的感受相吻合。有的孩子可能只是复述事实过程,没有明显的心理感受,家长就不用特别关注。如果孩子比较介意其他孩子的言语,家长就需要多解释安抚一下,还是从眼睛需要戴眼镜这一基本事实的角度做出解释,只要不涉及美丑、信心等方面的评价就可以。另外,家长还可以列举出孩子所具有某些方面的优点,帮助孩子转变一时心境。

    不用过分带入自己的情绪

    你对自己如何解释看上去似乎与孩子关系不大,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我们爱孩子,就会从多方面去关注和保护孩子,甚至包括想象中的痛苦和尴尬,这些出于母爱的本能。在这个过程中,母亲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生命中曾经有过的特别的感受或经历带入其中,投射到孩子身上。例如:一位母亲特别担心自己刚上小学的儿子上课尿裤子,所以就叮嘱孩子每次下课都要去厕所,没有尿也得去。后来得知这位妈妈对这个问题的焦虑是因为自己刚上学时有过尿裤子的经历,当时感觉非常丢脸。如果妈妈本人不把戴眼镜当问题,孩子自然也就不会太在乎,所以从自身开始淡化这件事,不去特别处理,这种言行反而可以成为孩子的定心丸。(李建茹),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