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父母必读》 > 2019年第4期
编号:13385696
要让孩子听话吗?(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1日 《父母必读》 2019年第4期
     玲玲今年2岁了,她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点点,并邀请她到家里玩。点点很喜欢一个毛茸茸的玩具,临走的时候想带走,妈妈就很大方地答应了,但是玲玲哭着闹着不给,这时候妈妈说,“你还有那么多布娃娃,回头妈妈再给你买一个新的。”结果玲玲坚决拿着玩具不撒手,大哭大闹,玲玲妈感觉很尴尬,一再嘀咕“这孩子平时挺乖的啊,怎么今天这么不懂事呀!”

    处在物权意识的初建期,让孩子分享有些难

    对于玲玲来说,刚刚建立起对娃娃的所属意识,每个布娃娃都是不同的,并不因为还有其他的玩具,这个就不重要!所以面对妈妈把玩具送人的要求,玲玲难免“不懂事”。

    在这个阶段玲玲的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固和自信。如果妈妈替孩子做主,无疑是对孩子脆弱的所属意识的打击,反而不利于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既然玩具属于玲玲,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轻易替她做主。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爱分享的人,可以这样做:
, 百拇医药
    ●提前协商

    在请其他小朋友来玩之前,父母可以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孩子进行协商,比如说,“如果小朋友喜欢你的布娃娃,想带回家,你会怎么办?”通过这种假设性的提问让孩子有思想准备,再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可能更愿意分享。如果是孩子特别喜欢的玩具,也可以让孩子提前“藏”起来,避免被小朋友看到后发生争执和不愉快。

    ●言传身教

    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爱分享的人,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巧妙地给孩子传递分享的理念,比如主动邀请长辈一起分享好吃的,跟孩子共读一本好书,给孩子讲讲分享的故事,帮孩子慢慢建立分享的概念。

    家中的二宝乔乔1岁半了。但最近不听话到令人无法理解。姐姐要写作业了,拿起笔,她必须也拿;姐姐梳头发拿梳子,她必须要抢过来;姐姐玩自己的小玩偶,她必须要玩姐姐手里那个,换一个一模一样的都不行。家里人都愁坏了,这孩子怎么变得这么爱捣乱了!
, 百拇医药
    不是不听话,而是在学习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大宝往往是二宝的榜样和模仿对象。乔乔通过模仿姐姐的行为有了很多的探索,学到了很多,小小的成就感又强化了她的模仿行为。但乔乔也发现有些东西,在姐姐手里,就是那么有趣,到了自己手里效果就不一样了,因此看到姐姐拿新的东西总是想拿过来。所以乔乔要的不仅仅是某个物品,而是物品在姐姐手里有趣的效果!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父母可以这样做:

    教孩子了解归属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试着教乔乔了解物品的所属关系。多用这样的语言跟孩子沟通,“这个小碗是乔乔的”“那支笔是姐姐的”“这个围巾是妈妈的”“这个冰箱是咱们家的”“谁的东西谁使用,不经本人同意,别人不能轻易动用”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归属关系,当然孩子掌握这些不容易,需要有耐心,也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做好示范。

    分情况处理
, 百拇医药
    乔乔父母必须明白想让乔乔“听什么话”,是“别动姐姐手里的东西”还是“别打扰姐姐”。如果是“别动姐姐手里的东西”,那么就需要有另一个人手里的东西比姐姐手里的更有趣,并且这个人跟姐姐一样容易亲近;如果是“别打扰姐姐”,那么最好是把乔乔和姐姐分开,温和而坚定地对乔乔说:“嘘—姐姐在写作业,不可以打扰。”再把乔乔抱走。

    希希4岁,喜欢玩拼搭。妈妈给他买了好几套各种各样的积木,还送他上了一个兴趣班。但是希希从来不按图纸拼搭,永远都在自我创作,但是搭得歪七扭八,要么就乱安乱插。上课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跟着老师一点点照着图学,他偏不,就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胡亂拼,要是老师帮他搭好一个漂亮的建筑,几下就会被他拆掉。老师和妈妈都感叹,这孩子要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什么时候才能学会搭房子呀!

    玩具怎么玩,其实没有一定之规

    积木是孩子的玩具,也是孩子展现自己创意的工具。孩子愿意自己动手去拼插,其实没什么不好。但是4岁的希希还处于直观、形象化的思维活动阶段,缺乏严密性和逻辑性,所以他拼搭的积木都是“歪七扭八”的。但是,对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创造的结果,而是创造过程本身—通过不断地拼搭和拆除,既能了解积木的性能,也能了解自己的能力,建立对学习的兴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父母可以这样做:

    积极鼓励自由探索

    孩子的创造性思考,看似幼稚,但是包含了孩子的思考和想象的过程,就算是有时候孩子的想法有些不切实际,我们也应当给予适当的鼓励,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教练的角色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创造力。

    了解孩子的创作过程

    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请孩子讲讲他的拼搭故事,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摆放,如果我们静下心去听一听孩子的“心里话”,也许就会理解孩子独特的想法了。, 百拇医药(高婷)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