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7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1755303
常州市青少年学生隐斜现况及其与屈光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日 金汉珣 施国荣 吴 钢
第1页

    参见附件(237KB,2页)。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777.4+3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2-1136-02

    【关键词】 斜视;屈光眼;对比研究;学生

    隐性斜视是指双眼有偏斜倾向,但能用融合能力代偿,维持眼位的正位和正常的双眼单视。较重的隐斜会产生眼肌紧张和视觉疲劳,导致视功能下降,如果进一步发展,隐斜会变成显斜,产生严重的视功能损害。隐斜的原因除与控制眼位和眼球转动的肌肉、神经异常有关外,还可能近视、远视、散光这些屈光不正有关。当前,青少年学生屈光不正(主要是近视)的患病率很高,隐斜也极为常见。为更好地开展青少年学生的视力保护工作,笔者对青少年学生的隐斜现况进行调查,并探讨屈光不正与隐斜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选择班级后整班检测的方法,在66个班级中随机抽测18个班15~21岁中专和高职学生893名。剔除外眼或眼前部异常、显性斜视、眼球运动受限、任意1只眼矫正视力≤4.9、检查配合差者,共有学生868名。

    1.2 方法

    1.2.1 眼科检查 作外眼及眼前部检查,用角膜反光点测定及单眼遮盖与不遮盖试验检查有无显性斜视,检查眼球向各方向运动有无异常。

    1.2.2 隐斜视度测定 采用浙江华东永新生产的“隐斜测定仪”,它由“Maddox杆”和“旋转三棱镜”组成。将Maddox杆条纹槽水平向放置测水平隐斜,分为内隐斜和外隐斜;将Maddox杆条纹槽垂直向放置测垂直隐斜,分为上隐斜和下隐斜,一眼下隐斜即另一眼上隐斜[1],因此只记录上隐斜。测定看远时的水平、垂直隐斜,距离6 m,点光源直径10 mm。加测看近时的水平隐斜,距离33 cm,点光源直径5 mm。隐斜视度单位:棱镜度(△)。测定时,凡戴镜者戴自己已适应的眼镜测定,不戴镜者则裸眼测定[2]。每项先测定2次,如一致,则记录;如不一致,则再测1次。取3次的中间值为准记录。

    1.2.3 双眼屈光度测定 在睫状肌麻痹下进行客观检影验光。睫状肌麻痹剂采用质量浓度为10 g/L的硫酸环戊通(cyclopentolat)滴眼液,按“眼屈光检查规范”确定双眼的屈光度[1,3]。按睫状肌麻痹后的屈光状况分成正常、近视、远视和散光4类,屈光正常:双眼屈光度+0.75~-0.25 DS,且裸眼视力≥5.0;近视:双眼或一眼有≥-0.25 DS的近视;远视:双眼或一眼有≥+0.75 DS的远视;散光:双眼或一眼有>1.50 DC的散光。将近视再分为轻度(≤-3.00 DS)、中度(-3.00~-6.00 DS)、高度(>-6.00 DS)[3],以两眼中屈光度高值为准。

    1.2.4 问卷调查 询问有无眼肌紧张的症状(如眼酸胀、眼眶及眶间疼痛等)、有无视觉疲劳的症状(如阅读时串行、重叠、字迹模糊等),并询问有无与隐斜有关的眼与全身症状。

    1.3 统计方法 隐斜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水平隐斜度以内隐斜为正、外隐斜为负、无隐斜为零标示,合并后即呈近似正态分布,其均值比较用方差分析(F检验),两两比较用q检验;垂直隐斜度均值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水平隐斜检出情况 各类屈光状况学生看远时水平隐斜检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2,P<0.05),看近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7.99,P<0.01)。见表1。其中,近视学生与屈光正常学生的水平隐斜发生情况看远、看近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82,15.14,P值均<0.01)。

    2.2 看远时水平隐斜度 屈光正常学生和低、中、高度近视、远视、散光学生看远时水平隐斜度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远视组看远时水平隐斜度最高,与其他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9.75,10.29,11.43,16.74,7.66,P值均<0.01),高度近视组最低(为负值),与其他各组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q=6.99,6.45,5.31,16.74,9.08,P值均<0.01),其他各组之间仅散光组较高并与中度近视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77,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看近时水平隐斜度 不同屈光状况学生看近时水平隐斜度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组间两两比较显示,远视组最高(为正值),且与屈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19,P<0.05),与近视、散光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83,8.07,13.45,8.09,P值均<0.01);高度近视组最低,与其他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0.26,6.62,5.38,13.45,5.36,P值均<0.01);其他各组之间,低度近视组与屈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64,P<0.05),而中度近视组、散光组与屈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88,4.90,P值均<0.01),散光组与中度近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垂直隐斜发生情况 不同屈光状况学生上隐斜检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1,P>0.05)。但组间比较,仅散光学生与正常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P<0.05)。从上隐斜度的均值来看,散光学生的上隐斜度的均值最高,高度近视次之,并与正常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08,P值均<0.05),其余与正常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5 不适症状发生人数 有明显的眼肌紧张或视觉疲劳症状24人,其中5人有较重的内隐斜,看远的内隐斜度为+9△~+18△;13 人有较重的外隐斜,看近的外隐斜度为-11△~-23△;6人有较重的上隐斜,上隐斜度为3△~5△。

    3 讨论

    引起隐斜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已知常见的病因有解剖、屈光、神经3类因素[3]。水平隐斜涉及此3类因素,其中屈光因素所占的比例很大。由于屈光不正患者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眼外肌不平衡和调节与集合的不协调,因此,远视学生易发生内隐斜,近视学生易发生外隐斜。本课题研究发现,在看远时,低、中度近视学生的隐斜度均值同屈光正常学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高度近视学生的隐斜度均值同屈光正常学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看近时,低、中度近视学生的隐斜度均值同屈光正常学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高度近视学生的隐斜度均值不但同屈光正常学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同低、中度近视学生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即在近视程度较轻时,会引起看近时明显的外隐斜,而在近视程度较重时,会引起看远、看近时都有明显的外隐斜,而且可能看近时的外隐斜比看远时更严重。

    垂直隐斜主要是由眼外肌等的解剖位置异常或神经肌肉的麻痹所引起,即使这种解剖异常很小,仍往往是垂直隐斜的常见原因[3-4]。散光学生易发生上隐斜,其原因推测有二:一是青少年中的较高度散光往往是先天性的[1],可能同时伴有先天性的眼外肌的相互位置轻度异常或肌肉神经轻度麻痹;二是轴位倾斜的较高度散光患者所见的视网膜物像会向角膜弧度较大的方向倾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