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流浪儿童研究进展
【文献标识码】 B
【中图分类号】 R 179 C 913.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92-02
【关键词】 无家可归青少年;人口统计学;城市;中国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家庭、教育等方面原因,部分少年儿童离家出走,中国城市流浪儿童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依权威部门估计,目前全国每年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他(她)们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昆明和郑州一类的大城市之中[1]。一些学者对流浪儿童的特点、流浪原因以及救助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
1 流浪儿童的定义
流浪儿童,顾名思义,就是居无定所之间四处游走、没有受到法定监护人的监护、处于自立与被监护之间中空状态中的未成年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在中国,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 h,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2]。
, http://www.100md.com
2 流浪儿童的特点
2.1 来源及去向 流浪儿童的流出及流入去向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总的流动趋势是,从农村向城市,从经济较落后的内地向较发达的东南部地区流动。李春玲等[3]研究表明,有83%流浪儿童是来自农村地区,他们选择目的地的主要考虑因素是交通方便、赚钱比较容易、气候适宜、有熟悉和认识的人。
2.2 性别、年龄构成 多种数据和调查结果均证实,流浪儿童的性别比例呈现男童居多、女童相对较少的状况;流浪儿童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11~16岁,6~10岁和17~18岁2个年龄段的人数均相对较少[4]。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与年龄更小的孩子相比,有了一定的自理与自立能力,所以在流浪儿童中占有更高的比例。
2.3 文化程度较低 有报道表明,流浪儿童文化构成中只有4.7%左右完成了初中教育[5],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如果按照6岁上学、小学6 a计算,14岁刚好是上初中的年龄。如果小学是5 a制,13岁刚好是上初中的年龄。这基本说明了流浪儿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3~16岁之间的原因,意味着从教育的角度看,中国农村小学向初中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产生流浪儿童的关键时期。
, 百拇医药
2.4 流浪儿童基本生活状况 流浪儿童维持生活的主要方式是捡垃圾、乞讨、做廉价小工、卖艺卖物等[6]。他们浪迹街头,居无定所,衣衫褴褛,没有成人照顾和保护,没有起码的吃、住、卫生条件和医疗、安全保障,享受不到义务教育和计划免疫,患传染病的风险很高,哪怕是很小的疾病都可能因为无钱治疗而转变为大病。流浪儿童以乞讨为主要谋生手段。有85%以上的市民亲身经历或见到过流浪儿童的强讨强要行为;另有50%以上的市民反映,很多流浪儿童的乞讨是假的,是受坏人指使和利用,进行“职业”化行乞[7]。
2.5 流浪儿童身心健康状况 生活在街头的儿童极易受到身体上的虐待,女童和残疾儿童尤其如此。有些儿童甚至被人故意致残,然后强迫其去乞讨;还有的孩子由于讨不到足够的钱,无法让操纵者满意,就可能要挨打。身体虐待无论发生在家庭或街头,都使得暴力手段在解决冲突中的作用得以强化。儿童为生存所迫,还学会了撒谎、欺骗及偷盗。在情感方面,他们常常情绪低落,几乎没有自尊心。他们可能不信任或仇恨成年人,怨恨社会。此外,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本来正常的心理出现了诸多缺陷,如性格孤僻、自闭、自私、戒备心理强、自卑等,这些心理障碍有可能成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的绊脚石[8]。
, http://www.100md.com
3 流浪原因
造成流浪儿童外出流浪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社会原因
3.1.1 经济原因 贫困是造成流浪儿童乞讨的主要原因。1999年王久安等[9]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尚有592个贫困县,有近5 000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地区中,很多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在农闲或者遇到自然灾害时,有些家庭就带子女或者单独让子女外出务工。贫困人口的盲目外流,无法获得稳定就业,造成一些人衣食无着而流落街头。
3.1.2 社会保障方面 现在对于流浪儿童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安置力度不够,尤其是一些困难地区,根本就没有安置渠道和条件。严海波等[7]调查发现,徐州市在流浪儿童的救助上也面临着人力与物力资源紧缺的困境。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少年儿童,当其家庭遭受巨大变故,失去监护人的监护时,生活上会立即失去依托。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又很滞后,无法为这一部分的儿童提供有效的救助,造成这些儿童处于无人教育、无人看管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大多选择离家出走,而其本身又没有一技之长,最后流浪乞讨在所难免。
, 百拇医药
3.1.3 教育原因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和家庭过于强调分数和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优势的培养和发展,只用“分数”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使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成为“边缘少年”[10]。童晓频等[5]对广州市281个流浪儿童调查结果显示,有39人是因为学习成绩差、受教师批评和家长打骂而出走的。这部分流浪儿童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厌恶上学,在学校里可能是教师和其他同学歧视的对象,在家里父母对他们非常失望甚至嫌弃,于是他们选择了出外流浪,他们想逃离学校,逃离强迫他们上学的父母。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学校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不大,当他们辍学在家,同时又对家乡贫困单调的生活不满时,离家奔往大城市对他们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3.2 家庭原因 家庭对于儿童能否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家庭结构稳定性程度、家庭生活环境的优劣,还是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会对儿童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张明锁[11]对郑州市流浪儿童的家访调查结果显示,有36.4%的流浪儿童认为家庭关系不和睦,特别是那些长期遭受父母、继父母或养父母虐待的流浪儿童,其心灵上的伤害和人格的扭曲尤为深重。他们对家庭、父母本该具有的那种安全感、依赖感和幸福感荡然无存,其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受到极大伤害,家庭已不再是温馨的港湾,父母已不再是慈爱的化身,在其幼小稚嫩的心灵上留下的是可怕的面孔、数不清的委屈、难以忍受的痛苦和屈辱,因而逃避现实、离家出走,寻求生路就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12]。有些父母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对待残疾的子女往往采用遗弃的方式,这也造成了一部分残疾儿童流落在外,无家可归。还有些外出流浪的孩子,是父母双亡的孤儿,他们无依无着,只有选择流浪[7]。
, http://www.100md.com
3.3 自身原因 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好模仿,而且逆反心理强,心理素质比较脆弱,主观上有要求家长和社会尊重其个性和独立意识的朦胧意识,但实际上又不具备分辨是非和解决生活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旦家长或教师的教养方式失当,就会导致一些性格偏激的儿童负气离家闯世界。一些儿童,特别是农村儿童,看到很多同村的人外出打工,也就萌发了外出打工的念头,但他们受谋生能力所限,往往难以得到安定就业,因衣食无着,最终流浪;还有部分儿童自身所在的社区生活枯燥而单调,对儿童缺乏诱惑力和吸引力,致使这些儿童盲目地到外面世界去寻求刺激和挑战[13]等。
4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措施
中国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在政策指导和具体工作方式上,从收容遣送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儿童福利事业部门,得益于国际儿童组织和慈善机构的参与和推进[14]。救助保护中心是目前为流浪儿童提供及时援助的专门机构,宗旨是对流浪儿童进行最必要的生存权保护。虽然在国务院[1995]42号文件精神[15]指导下,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已建起100个功能齐全、设施设备完美、救助能力强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覆盖了全国大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沿海开放城市,但救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进一步明确救助管理的方式、体制。为此,在国务院领导下,民政部与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进行协商,争取尽快制定专门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行政法规[15]。, http://www.100md.com(王凤清 马迎华)
【中图分类号】 R 179 C 913.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92-02
【关键词】 无家可归青少年;人口统计学;城市;中国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家庭、教育等方面原因,部分少年儿童离家出走,中国城市流浪儿童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依权威部门估计,目前全国每年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他(她)们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昆明和郑州一类的大城市之中[1]。一些学者对流浪儿童的特点、流浪原因以及救助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
1 流浪儿童的定义
流浪儿童,顾名思义,就是居无定所之间四处游走、没有受到法定监护人的监护、处于自立与被监护之间中空状态中的未成年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在中国,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 h,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2]。
, http://www.100md.com
2 流浪儿童的特点
2.1 来源及去向 流浪儿童的流出及流入去向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总的流动趋势是,从农村向城市,从经济较落后的内地向较发达的东南部地区流动。李春玲等[3]研究表明,有83%流浪儿童是来自农村地区,他们选择目的地的主要考虑因素是交通方便、赚钱比较容易、气候适宜、有熟悉和认识的人。
2.2 性别、年龄构成 多种数据和调查结果均证实,流浪儿童的性别比例呈现男童居多、女童相对较少的状况;流浪儿童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11~16岁,6~10岁和17~18岁2个年龄段的人数均相对较少[4]。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与年龄更小的孩子相比,有了一定的自理与自立能力,所以在流浪儿童中占有更高的比例。
2.3 文化程度较低 有报道表明,流浪儿童文化构成中只有4.7%左右完成了初中教育[5],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如果按照6岁上学、小学6 a计算,14岁刚好是上初中的年龄。如果小学是5 a制,13岁刚好是上初中的年龄。这基本说明了流浪儿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3~16岁之间的原因,意味着从教育的角度看,中国农村小学向初中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产生流浪儿童的关键时期。
, 百拇医药
2.4 流浪儿童基本生活状况 流浪儿童维持生活的主要方式是捡垃圾、乞讨、做廉价小工、卖艺卖物等[6]。他们浪迹街头,居无定所,衣衫褴褛,没有成人照顾和保护,没有起码的吃、住、卫生条件和医疗、安全保障,享受不到义务教育和计划免疫,患传染病的风险很高,哪怕是很小的疾病都可能因为无钱治疗而转变为大病。流浪儿童以乞讨为主要谋生手段。有85%以上的市民亲身经历或见到过流浪儿童的强讨强要行为;另有50%以上的市民反映,很多流浪儿童的乞讨是假的,是受坏人指使和利用,进行“职业”化行乞[7]。
2.5 流浪儿童身心健康状况 生活在街头的儿童极易受到身体上的虐待,女童和残疾儿童尤其如此。有些儿童甚至被人故意致残,然后强迫其去乞讨;还有的孩子由于讨不到足够的钱,无法让操纵者满意,就可能要挨打。身体虐待无论发生在家庭或街头,都使得暴力手段在解决冲突中的作用得以强化。儿童为生存所迫,还学会了撒谎、欺骗及偷盗。在情感方面,他们常常情绪低落,几乎没有自尊心。他们可能不信任或仇恨成年人,怨恨社会。此外,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本来正常的心理出现了诸多缺陷,如性格孤僻、自闭、自私、戒备心理强、自卑等,这些心理障碍有可能成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的绊脚石[8]。
, http://www.100md.com
3 流浪原因
造成流浪儿童外出流浪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社会原因
3.1.1 经济原因 贫困是造成流浪儿童乞讨的主要原因。1999年王久安等[9]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尚有592个贫困县,有近5 000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地区中,很多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在农闲或者遇到自然灾害时,有些家庭就带子女或者单独让子女外出务工。贫困人口的盲目外流,无法获得稳定就业,造成一些人衣食无着而流落街头。
3.1.2 社会保障方面 现在对于流浪儿童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安置力度不够,尤其是一些困难地区,根本就没有安置渠道和条件。严海波等[7]调查发现,徐州市在流浪儿童的救助上也面临着人力与物力资源紧缺的困境。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少年儿童,当其家庭遭受巨大变故,失去监护人的监护时,生活上会立即失去依托。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又很滞后,无法为这一部分的儿童提供有效的救助,造成这些儿童处于无人教育、无人看管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大多选择离家出走,而其本身又没有一技之长,最后流浪乞讨在所难免。
, 百拇医药
3.1.3 教育原因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和家庭过于强调分数和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优势的培养和发展,只用“分数”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使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成为“边缘少年”[10]。童晓频等[5]对广州市281个流浪儿童调查结果显示,有39人是因为学习成绩差、受教师批评和家长打骂而出走的。这部分流浪儿童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厌恶上学,在学校里可能是教师和其他同学歧视的对象,在家里父母对他们非常失望甚至嫌弃,于是他们选择了出外流浪,他们想逃离学校,逃离强迫他们上学的父母。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学校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不大,当他们辍学在家,同时又对家乡贫困单调的生活不满时,离家奔往大城市对他们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3.2 家庭原因 家庭对于儿童能否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家庭结构稳定性程度、家庭生活环境的优劣,还是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会对儿童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张明锁[11]对郑州市流浪儿童的家访调查结果显示,有36.4%的流浪儿童认为家庭关系不和睦,特别是那些长期遭受父母、继父母或养父母虐待的流浪儿童,其心灵上的伤害和人格的扭曲尤为深重。他们对家庭、父母本该具有的那种安全感、依赖感和幸福感荡然无存,其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受到极大伤害,家庭已不再是温馨的港湾,父母已不再是慈爱的化身,在其幼小稚嫩的心灵上留下的是可怕的面孔、数不清的委屈、难以忍受的痛苦和屈辱,因而逃避现实、离家出走,寻求生路就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12]。有些父母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对待残疾的子女往往采用遗弃的方式,这也造成了一部分残疾儿童流落在外,无家可归。还有些外出流浪的孩子,是父母双亡的孤儿,他们无依无着,只有选择流浪[7]。
, http://www.100md.com
3.3 自身原因 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好模仿,而且逆反心理强,心理素质比较脆弱,主观上有要求家长和社会尊重其个性和独立意识的朦胧意识,但实际上又不具备分辨是非和解决生活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旦家长或教师的教养方式失当,就会导致一些性格偏激的儿童负气离家闯世界。一些儿童,特别是农村儿童,看到很多同村的人外出打工,也就萌发了外出打工的念头,但他们受谋生能力所限,往往难以得到安定就业,因衣食无着,最终流浪;还有部分儿童自身所在的社区生活枯燥而单调,对儿童缺乏诱惑力和吸引力,致使这些儿童盲目地到外面世界去寻求刺激和挑战[13]等。
4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措施
中国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在政策指导和具体工作方式上,从收容遣送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儿童福利事业部门,得益于国际儿童组织和慈善机构的参与和推进[14]。救助保护中心是目前为流浪儿童提供及时援助的专门机构,宗旨是对流浪儿童进行最必要的生存权保护。虽然在国务院[1995]42号文件精神[15]指导下,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已建起100个功能齐全、设施设备完美、救助能力强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覆盖了全国大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沿海开放城市,但救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进一步明确救助管理的方式、体制。为此,在国务院领导下,民政部与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进行协商,争取尽快制定专门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行政法规[15]。, http://www.100md.com(王凤清 马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