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8年第7期
编号:11753692
教师工作倦怠与积极心理资源的开发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1日 《中国学校卫生》 2008年第7期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7-0671-02

    【关键词】 疲劳;精神卫生;卫生资源;全体教工,院校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人本主义思潮以及人类潜能开发思想的影响下,研究者开始研究快乐、幸福、满意、士气等积极的心理课题。Seligman等[1]于2000年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指明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在于“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使个人发展模式逐渐从缺陷模式过渡到资源模式。优势资源的个人发展学说认为,向杰出发展并不是通过改进弱点在起作用,而是构建优势在起作用,这并不是说要忽视弱点,而是应正视弱点,对弱点进行管理,使其达到可接受的绩效水平。Buckingham等[2]认为,人们变得杰出是因为自己逐渐懂得他们独特的长处与才能模式,并且学着怎样把这些优点与才能应用到工作与生活的具体情景中,进而能减少挫折感,增加自我效能感。

    积极心理资源发展模式的转变对职业健康与教育实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受此影响,传统的压力及倦怠的研究也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倦怠的概念被它的相反面——积极的工作热忱和敬业度所扩展[3]。

    1 教师工作倦怠

    职业倦怠指由于工作需要而长期持续付出情感,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他们在情绪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机能失调现象。教师就是这一现象的高发人群之一[4-5]。

    Maslach等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的职业倦怠三维度模型也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和验证[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9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