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9年第1期
编号:11750452
柳州市2所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1日 《中国学校卫生》 2009年第1期
柳州市2所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柳州市2所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 了解小学生心健康水平及干预实验研究效果,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2所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学生及其家长分别进行为期1 a的实验干预,干预后进行复测。结果 干预后,除自责倾向外,实验组MHT各项因子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心理问题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除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外,其他因子检出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控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减轻或改善其心理压力具有显著的作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精神卫生;干预性研究;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040-03
, http://www.100md.com
    近20年来,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引起学者们广泛关注[1-5]。本研究旨在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和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侧重对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进行干预,以期引起广大父母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为开展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操作性、系统性的干预方法和内容,为相关部门制定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柳州市2所示范性小学三~四年级学生1 461名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根据各项因子标准分≥8分筛选出有问题的学生944名(排除《艾森克人格问卷》中P量表标准分≥65分、精神发育迟缓、精神病及严重躯体疾病、家长不合作者)。再根据学生性别、年龄、家庭一般状况等情况,把条件相当的问题学生分为实验组443名(男生244名,女生199名)和对照组431名(男生240,女生191)。实施干预后再次对2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1.2.1 实验组的针对性干预 由相同的专业人员分别在2所小学对实验对象进行干预,包括对家长和对小学生的干预。对家长的干预:目标是改善家庭环境,力图达到受干预的父母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改变原有的不良行为模式。主要采用专题讲座、个别交谈和发放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方式进行,讲座和教材内容包括:心理卫生基础知识,小学生心理发育的基本特点,父母不同教育态度、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等对学生心理发育的影响,小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基本方法,并强调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讲座每月1次(寒、暑假暂停),每次1.5 h,地点在各校;个别交谈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教给家长相关的常识并要求家长配合专业干预所进行的操作,地点在本项目申报单位的心理咨询门诊,历时1 a。

    对小学生的干预:目标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力图达到帮助学生解决现存的心理问题,具有健康的心理,对现实能有良好的适应。主要是针对筛查出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技术。心理辅导以团体方式开展,主要进行图册和游戏式的心理辅导,每月2次(寒、暑假暂停),每次45 min,地点在各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以个别方式进行,地点在本项目申报单位的心理咨询门诊,其方法是:对按照CCMD-3中焦虑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筛出的有较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医学诊断性的检查,按诊断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家庭心理咨询和治疗。时间与次数视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干预后心理问题缓解程度而定,历时1 a。
, http://www.100md.com
    1.2.2 对照组的常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柳州市中小学心理辅导相关文件要求,由相同人员在2所小学分别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地点在各校进行,每个学期1次,每次1 h,历时1 a。

    1.2.3 数据处理 测试结果利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软件》及上海《惠诚心理测试软件》处理原始数据,利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MHT各因子得分比较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MHT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除自责倾向外,实验组各项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除冲动倾向外,各因子得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除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 百拇医药
    2.2 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MHT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比较 从表2可知,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除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外,实验组各项因子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实验组自身比较,除孤独倾向、冲动倾向外,各因子检出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对照组自身比较,除学习焦虑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从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MHT各因子得分及MHT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比较来看,干预措施能有效地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自责倾向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对照组自身比较,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是干预时间历时1 a,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与同伴的交往增加,对问题的认识趋向全面,对行为的归因由单一趋向综合,不再简单地归因于自身。同时,进入高年级,见识与胆识也比低年级大,因此出现了上述的统计结果。干预后实验组自身比较,冲动倾向没有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干预前该项得分分值比较低,同时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变化,故干预后该项因子得分变化不大;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及实验组自身比较,孤独倾向、冲动倾向检出率变化不大,原因可能是这2项在干预前检出率本来就很低,故干预前后的变化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意义;干预后对照组自身比较,学习焦虑检出率显著降低,原因可能是每学期对家长和学生进行1次心理健康常识的讲座有一定的影响,也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能较好地应对学习上问题,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对自身的评价趋向综合,不再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自己优劣的唯一标准。
, 百拇医药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是比较重要的方面[6-7]。本研究主要针对学生和学生家长,采用发放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治疗的干预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通过对学生实施的干预措施,学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具备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其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通过对班级任课教师的访谈了解到,这些孩子自信心比过去增强了,学会了自立、自强,处理学习、交往等方面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有所进步。通过对家长实施干预,使家长们都能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认识到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明确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特别是意识到过分强调考试分数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逐渐改变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大部分家长都在有意识地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研究结果表明,对家长、学生进行综合干预明显促进了实验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实验组学生MHT各因子得分明显下降,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http://www.100md.com
    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个体未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应重视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重视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4 参考文献

    [1] 张迪,白春玉,刘番,等.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671-673.

    [2] 林国珍,金武官,史以珏.学习困难儿童与家庭行为及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6):671-672.

    [3] 徐勇,杨鲁静. 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环境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7-9.

    [4] 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2004(3):82-84.

    [5] 黄瑛.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微.教育评论,2001(3):106-107.

    [6] 蓝琼丽,马梁红,田昕,等. 柳州市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23-524.

    [7] 陆定湾,何凡,刘碧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417-418.

    (收稿日期:2008-07-03), 百拇医药(蓝琼丽 马梁红 田 昕 黄福文 陈意曼 赵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