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9年第8期
编号:11811482
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及其与心理问题的关联(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8月1日 《中国学校卫生》 2009年第8期
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及其与心理问题的关联
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及其与心理问题的关联
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及其与心理问题的关联

     2.3 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的年龄特点 基于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最小年龄,计算目睹校园暴力的初次发生年龄。很少有学生报告初次目睹校园暴力的年龄是<10岁(3.1%)。随年龄的增长,学生首次目睹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上升,10~12岁首次目睹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为7.6%,13~15岁首次目睹校园暴力的发生率高达45.4%。

    16岁前目睹校园暴力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3~15岁(54.0%)、10~12岁(9.2%)、≤9岁(3.1%)。

    2.4 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与SCL-90的关联 根据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次数,将被调查女生分为童年期无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组、有1~3次目睹校园暴力组、有≥4次目睹校园暴力组。结果显示,有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女生其SCL-90各种精神症状因子均分均明显高于没有此经历的女生,并有随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次数增多,各种精神症状因子均分也随之增高的趋势。见表2。

, http://www.100md.com     为进一步探讨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分别将本研究的SCL-90的10个因子均分及总均分作为因变量,将儿童期躯体虐待/其他场所中目睹暴力/目睹有人被谋杀经历(无为0,有为1)、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无为0,1~3次为1,≥4次为2)、16岁前家庭居住地(农村为1,县城/城市为2)、是否为独生子女(是为1,否为2)、父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为1,高中及以上为2)、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为1,高中及以上为2)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CL-90的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10个因子均分和总均分均与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有关。见表3。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中专女生中有56.1%报告在16岁前曾至少1次在校园目睹严重打架斗殴暴力事件。陈晶琦等[9]2004年对528名大中专学生调查显示,23.9%的学生报告在学校曾目睹过严重暴力事件。相对于其他公共场所和家庭,在校园目睹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最高。提示我国儿童目睹校园暴力问题较为普遍。可能的原因:一是校园内的同伴欺辱较为普遍,如1项中韩儿童经历暴力的跨文化研究显示,在过去的1 a内被学校同伴施暴发生率在中国为42.7%,韩国为26.0%[11];二是学校预防暴力工作不够;三是教师体罚学生也增加了学生目睹暴力的危险性[12]。
, 百拇医药
    研究还显示,随着年龄增长,童年期初次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率增高。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13~15岁组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率最高。这与以往对儿童目睹暴力研究结果[9]相似。不排除回忆偏差,即调查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越远,被遗忘的可能性越大。

    研究结果还显示,与没有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学生相比,儿童期有过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学生SCL-90量表中各因子均分和总均分均明显偏高,而且其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呈现随目睹校园暴力次数增多而加重的趋势,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9]。Howard等[6]研究也显示,目睹暴力会损害心理健康。提示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与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本研究的局限性为调查对象来自方便样本,并非随机抽样。故对调查结果的解释仅限于被调查的709名女中专学生。另外,本调查采用回顾性调查,不排除回忆偏差的影响。尽管本研究有上述局限性,但仍提示,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问题较为普遍,而且与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应积极开展预防校园暴力规划,为目睹校园暴力受害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健康服务。
, http://www.100md.com
    (致谢:对所有参与本调查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诚挚的谢意!)

    4 参考文献

    [1] BUTCHART A,HARVEY AP,MIAN M,et al. Preventing child maltreatment: A guide to taking action and generating evidence. Geneva:WHO, 2006.

    [2] HENNING K, LEITENBERG H, COFFEY P, et al. Long-term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o witnessing inerparental physical conflict during childhood. Child Abus Negl, 1997,21(6):501-515.

    [3] MOSES A. Exposure to violence, depression, and hostility in a sample of inner city high school youth. J Adoles, 1999,22(1):21-32.
, 百拇医药
    [4] LEHMANN P.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and child witnesses to mother-assault: A summary and review. Child Youth Serv Rev, 2000, 22(3-4):275-306.

    [5] FERGUSSON DM, HORWOOD LJ. Exposure to interparental violence in childhood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young adulthood. Child Abus Negl, 1998,22(5):339-357.

    [6] HOWARD DE, FEIGELMA S, LI X, et al.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iolence victimization, witnessing violence, and youth distress. J Adoles Health, 2002,31(6):455-462.
, http://www.100md.com
    [7] 陈晶琦.391名大学生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校医,2005,19(4):341-344.

    [8] 陈晶琦,廖巍.中专学生童年期羞辱经历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355-357.

    [9] 陈晶琦,梁艺怀,DUNNE MP,等.青少年童年期目睹暴力经历回顾性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4):234-237.

    [10]陈惠昌.症状自评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31-36.

    [11]玄吉龙,金花,李光哲,等.中韩儿童经历暴力发生的跨文化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2):281-282.

    [12]陈晶琦,吴春眉,DUNNE MP,等.大中专学生儿童期教师体罚经历回顾性调查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26-30.

    (收稿日期:2009-01-12), http://www.100md.com(陈大光 陈晶琦)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