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3)
第1页 |
参见附件(2256KB,3页)。
对非传播途径,干预前学生的正确回答率总体低于传播途径方面的问题。正确回答率最低的是“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与文献报道一致[4-5],经干预后明显提高。然而有些艾滋病知识并不是短期培训就能完全弥补上来的,健康教育要有计划地长期开展,同时应针对学生知识结构特点,重点加强艾滋病非传播途径、艾滋病临床表现等方面知识的教育[11]。因为对于非传播途径的知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人群畏惧艾滋病的情绪,减少和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创造有利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生活和工作的和谐环境。
通过健康教育,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有较明显提高,学生对防治知识的掌握有助于他们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12]。健康教育对减少包括校内和校外青少年的高危行为有明显效果[13]。可见,健康教育对从根本上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学生主动预防艾滋病的意识还比较薄弱[14]。经过健康教育,对艾滋病患者及相关知识的传播采取主动态度的学生比例有了提高,反映出学生们对于艾滋病患者歧视程度的减退和关注艾滋病病人意愿的增强。对于艾滋病的耻辱感,恐惧和歧视,实际上助长了艾滋病毒的持续传播[15],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者,同情、关心并尽力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才是明智之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56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