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小学生家庭视力健康促进效果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1939KB,3页)。
1.5 干预效应指标 根据干预内容确定3项效应指标:合理读写环境构建指标,即使用白炽灯、40~60 W功率、有罩台灯灯具;学生用眼健康行为建立指标,即持续专注用眼时间(做功课、视电脑、电视荧屏)≤1 h;读写姿势正确(挺胸抬头、3指执笔围成中空状及笔尖上2横指)、22:30前晚寝、饮食均衡(不挑食);视力评价标准,以视力不良率评价预防效果、以视力等级变化程度(正常、轻、中、重)评价控制视力不良发展效果,即裸眼视力≥5.0为视力正常,左眼或右眼﹤5.0为视力不良,其中4.9为轻度,4.6~4.8为中度,﹤4.6为重度。
1.6 质量控制 家庭调查表由家长填写并签名、每次抽一个客观调查项目随机2次电话复查家长及课堂上抽问学生相同问题,计算Kappa值评估调查应答信度;新购置标准视力检测仪并校准按标准[19]固定专用;定时、定场所监测2组视力动态、由统一标准培训的疾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检测,2人1组,分别各司正确观测和视力鉴定,先左眼后右眼,检测后立即记录,每次每组兼测干预组班别与对照组班别。
1.7 统计分析 用EpiData软件2人2次录入数据,并用Excel、SPSS软件作数据预处理、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用概率分布描述分析2组及其自身前后环境、行为、视力变化;一致性χ2检验视力等级自身前后变异程度;χ2趋势检验2组视力等级随学龄变化趋势。
2 结果
2.1 复测信度 基线调查用电话2次复查家长填答使用读写书桌的填答信度的Kappa=0.922,3 a后从学校课堂复查学生家庭使用白炽灯有罩台灯填答信度,Kappa=0.826。
2.2 家庭用眼环境改善及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状况 干预组多项指标比干预前均有改善,其中使用“白炽灯、有罩台灯”做功课、“持续专注用眼时间(做功课、视计算机、电视荧屏)≤1 h、正确读写姿势”习惯形成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而对照组各项指标改善较少或呈不同程度下降。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干预前后读写环境及学生用眼行为变化比较
组别光源为白炽灯光照功率40~60W灯具有罩台灯持续做功课≤1 h视屏持续时间≤1 h读写姿势正确晚上22:30前就寝饮食均衡
干预组 干预前18(12.08)104(69.80)55(36.91)88(59.06)101(67.79)35(23.49)137(91.95)88(59.06)
干预后77(51.68)105(70.47)101(67.79)97(65.10)107(71.81)54(36.24)140(93.96)86(57.72)
对照组 基线15(9.62)89(57.05)58(37.18)102(65.38)94(60.26)33(21.15)151(96.79)96(61.54)
后期20(12.82)74(47.44)65(41.67)93(59.62)113(72.44)69(44.23)136(87.18)95(60.90)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3 视力动态变化趋势 干预组干预前、后视力不良发生率保持不变,占35.57%(53/149),视力等级程度随学龄延长而加重,但趋势无统计学意义(χ2=2.685,P=0.101)。对照组视力不良发生率占36.54%(57/156),比一年级上升,视力等级程度随学龄延长而加重,且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2=7.068,P=0.008)。见表2。
表2 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干预前后视力状况构成
组别 正常轻度视力不良中度视力不良重度视力不良
干预组干预前96(64.43)35(23.49)14(9.40)4(2.68)
干预过程106(71.14)19(12.75)18(12.08)6(4.03)
干预后96(64.43)16(10.74)27(18.12)10(6.71)
对照组干预前107(68.59)36(23.08)9(5.77)4(2.56)
同期114(73.08)17(10.90)21(13.46)4(2.56)
同期99(63.46)16(10.26)33(21.15)8(5.13)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4 视力等级自身变化对比 干预组干预前后视力等级一致性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Kappa=0.144,P=0.007),其中维持正常视力人群占71.87%(69/96),视力不良加重变化较小,其中视力正常人群变轻度占7.29%(7/96),轻度视力变中度占11.42%(4/35),中度变重度占14.29%(2/14),而中度视力人群好转率为50.00%(转轻度2人,正常5人);对照组3 a前后2次监测,视力等级一致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Kappa=0.052,P=0.299),其中维持正常视力人群仅占66.35%(71/107),其中由正常转轻度率为13.08%(14/107),轻度转中度率为22.22%(8/36),中度变重度占22.22%(2/9),而中度视力人群好转率为33.33%(3/9,转轻度1人,转正常2人)。
3 讨论
单一的健康教育仅是知识的传输,而健康促进则全面考虑环境(自然、人际)支持条件的创建及健康行为的建立[20]。小学生视力不良主要以近视为主,而近视是多因素漫长作用的结果[17]。本研究把居家时间长的低龄小学生及对其行为有影响的家庭成员作为干预对象,把视力影响因素远大于学校的家庭作为干预场所,从学龄段用眼负荷最低的小学一年级开始,连续性改善用眼环境及用眼行为3 a,从多项干预效应指标对比分析显示,实施用眼健康家庭干预依从性好、可行。
本研究根据干预对象认知水平、执行指引的便捷性,以随手可得的实物折算法(书高量度读写看视物距离及光源距离、自身成长过程的手指量度握笔与笔尖距离、持续用眼时间看时钟分针不超1圈须休息的习惯等),取代抽象或精确量度单位的健康用眼数据指引免费提供一定支持条件,协同提高干预对象连续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学生自主建立用眼健康习惯的干预目的。根据儿童心理设立用眼健康行为建立奖品激励机制,对低龄学生形成习惯,效果比单纯说教好[21],因此,奖品激励机制宜尽早实施;自编制具有声、视信号刺激的学童版、成人版“靶教材”,适合不同对象理解及模仿、记忆信息指引;家庭宣传画设置奖品激励黏贴栏能有的放矢促成小学生行为建立并形成习惯。多渠道信息互通达到学生及其常住家庭所有成员基本了解干预信息,并掌握指引低龄学生建立用眼健康行为及创建用眼环境的技能,通过家长会、放学接人时段在课室直接放映影视片、举办多媒体课件讲座、运动器材及奖品应用技巧讲座,使小学生及常住地看管人员了解相关知识和掌握技能。学生用眼健康教育课采取互动形式,以正确用眼行为示范、纠错方式强化行为习惯,或边放映影片边提问加深理解记忆;外地家长可从网络发送材料下载观看;定期定点连续监测干预效应并同时采集对比组状况,建立研究对象3 a连续观察数据库,为连续性干预过程调整策略提供参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39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