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1992540
济南市7岁儿童BMI及体成分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张迎修,王淑荣,陈 敏,魏 蕾
第1页

    参见附件(1847KB,3页)。

     2 结果

    2.1 基本发育特征 男生的平均身高、体重、BMI、FFMI、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女生BF%高于男生(P<0.01)。见表1。

    2.2 体成分指数与血压水平的关系 男、女生BF%,BMI,FMI,FFMI与血压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从相关系数来看,男生高于女生,4项指标与SBP的相关系数高于DBP,BF%和FMI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最高。见表2。

    不同BMI儿童的血压水平见表3。SBP和 DBP均随BMI百分位数的上升而梯次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女生BMI≥P75组和P50≤BMI0.05),男、女生BMI≥P75组的SBP和DBP与其他3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不同BF%儿童的血压水平见表4。SBP和 DBP均随BF%百分位数的上升而梯次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BF%≥P75组的SBP和DBP与其他3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3 体重状况与血压偏高的关系 从研究对象的体重状况来看,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分别占8.35%,72.53%,10.00%和9.12%。血压偏高的总检出率为19.23%。不同体重状况组血压偏高的检出率呈梯次上升趋势,消瘦组最低(13.16%),肥胖组最高(61.45%)(χ2=110.36,P<0.01),见表5。肥胖组血压偏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14.99%)(χ2=104.79,P<0.01)。

    3 讨论

    关于儿童少年BMI与血压水平的关联性已有不少报道,如BM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12-13],超重和肥胖儿童的血压水平显著高于同性别、年龄体重正常的儿童[14],体重正常和肥胖儿童的血压水平都与BMI呈正相关,体重正常的7岁以下儿童,BMI每增长1个单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长1.22和1.20 mm Hg;肥胖儿童BMI每增长1个单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长0.56和0.54 mm Hg[15]。本文研究发现,群体儿童的BMI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高BMI组儿童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低BMI组,肥胖组儿童的血压偏高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肥胖组,与文献报道[12-14]结果一致。

    尽管BMI与体脂肪含量相关性强,但从BMI不能直接得出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的信息[16]。就超重和肥胖个体而言,BMI较高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FMI高,FFMI不高;FMI不高,FFMI高;FMI和FFMI都高。也就是说,容易将肌肉发达的个体(高FFMI,低FMI)误判为肥胖。依据FMI和FFMI可以将个体儿童分为4种类型:低FFMI高FMI(肥胖)、低FFMI低FMI(消瘦)、高FFMI低FMI(肌肉发达)、高FFMI高FMI(瘦体重和体脂肪都偏高)[17]。换言之,单纯依靠BMI项指标很难做出更准确的评价,还需要参考FMI和FFMI的情况。因此,一些国家已开始重视体成分指数(FMI和FFMI)的研究和应用[17-18],本文首次探讨了体成分指数(FMI,FFMI)与血压水平的内在关联性,FMI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高于FFMI,为控制体脂肪,预防高血压提供了基础依据。另外,本文的研究对象是7岁儿童,其他年龄段(比如青春期)的情况如何有待进一步探讨。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儿童青少年中存在着部分无症状、无明确病因而血压持续偏高者,其偏高血压和成年高血压间有密切关系[3,19-20]。国内的追踪研究显示,青少年初始血压水平在P75以上者,8 a后血压≥140/90 mm Hg的概率是初始血压水平在P50以下者的3.91倍,且初始血压百分位愈高,其相对危险性(RR值)愈大,提示青少年初始血压偏高是成年高血压的易感人群[21]。

    儿童青少年BMI,FMI的不断增长及肥胖流行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2-23],肥胖是血压偏高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研究结果提示,控制儿童BMI,FMI的快速增长,是预防儿童血压偏高乃至成年期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4 参考文献

    [1] ROSNER B, PRINEAS RJ, LOGGIE JMH, et al. Blood pressure nomogram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y height, sex and 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J Pediatr, 1993,123(6):871-886.

    [2] EMPAR LURBE, JOSEP RED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future. J Hypertens,2000,18(10):1351-1354.

    [3] KLUMBIENE J. The 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to adult blood pressure: Longitudinal study of juvenile hypertension in Lithuania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47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