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江苏医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2)
第1页 |
参见附件(2150KB,3页)。
1.2.5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姜乾金等[8]编制的“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为自评量表,由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2个维度组成,各包含10个条目。被试对每一种应对方式作出1~5级选择回答。积极应对维度的α系数为0.754,消极应对维度的α系数为0.716。
1.3 统计学处理 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6.0统一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影响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医学生网络使用状况 在调查的1 783名学生中,207人符合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检出率为11.6%。
男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6.8%,高于女生(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一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9.6%,高于大二的6.6%和大三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医学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4.3%,高于其他医学专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分析
2.2.1 生活事件对医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成瘾组医学生在生活事件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高分组在生活事件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低分组。见表2。
2.3 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是否网络成瘾为应变量,以性别、年级、专业、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人际关系、学习压力、消极应对均进入回归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3 讨论
3.1 网络成瘾率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网络使用率为100%,表明网络使用在医学生中得到普及。医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1.60%,与国内外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结果(7.1%~15.8%)相近[9]。
3.2 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3.2.1 性别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调查显示,男生网络成瘾率是女生的2.08倍,与有关研究的结果[10-12]一致;大多数研究认为网络成瘾以男性居多,也有研究发现成瘾者无性别差异[12]。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研究的方式不同、调查工具不同及样本选择不同所致。本研究出现性别差异,可能是因为男女医学生对于感情的宣泄和处理方式不一致:男生好奇心强,易追求新事物,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的时候不愿对同伴、家长、教师倾诉,更多寻求陌生人帮助,当男生无法解决这种矛盾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选择在网上寻求支持,从而导致网络成瘾,女生更多地向现实中的朋友寻求帮助,其原因及其机理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3.2.2 人际关系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网络成瘾贡献比较大的是人际关系,与梅松丽等[14]研究结果一致。网络成瘾大学生人际适应差的原因通常是不能主动与周围的人交往,特别是没有知心朋友,难以获得别人的认可,或是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出现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和自我适应不良的情况时,只有上网获得交流与沟通[15]。
3.2.3 学习压力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研究发现,一些负性生活事件如考试失败、重修或重考等学习压力成为影响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与梅松丽等[14]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网络成瘾者在学业上普遍处于中等或中下水平,在学习上易遭受挫折,没有自信心,在学业上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经常出现考试失败或补考,得不到同学教师的尊重。但是其个性中又有对于自我实现和成就感的强烈渴望,为了获得成就感,于是就在游戏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形成恶性循环。
3.2.4 消极应对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不同网络使用的医学生在应对方式的风格上有很大差异。成瘾医学生多采用消极行为方式应对问题,而未成瘾医学生较多采用积极的行为方式应对问题;消极应对方式不利于个体缓解应激事件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生活中较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容易出现网络成瘾。陈川等[16]在对网络成瘾研究中发现,具有遭遇挫折或阻挠,沮丧、悲观特征的大学生容易网络成瘾。医学生正处在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是其提高应对能力的重要心理资源。提醒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应对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医学生心理应对能力。
4 参考文献
[1] SUN DL,CHEN ZJ,MA N,et al.Decision-making and prepotent response inhibition functions in excessive internet users.CNS Spectr,2009,14(2):75-81.
[2] ZBORALSKI K,ORZECHOWSKA A,TALAROWSKA M,et al.The prevalenc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pupils.Postepy Hig Med Dosw,2009,63(2):8-12.
[3] WHANG LS,LEE S,CHANG G.Internet over-users’psychological profiles:A behavior sampling analysis on internet addiction.Cyb Psychol Behav,2003,6(2):143-150.
[4] 赵朋,毛富强,刘莉,等.医学生网络成瘾障碍内观认知疗法对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29-432.
[5] ZHANG L,AMOS C,McDOWELL WC.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net addic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Cyberpsychol Behav,2008,11(6):727-729.
[6] 陈淑惠,翁俪祯,苏逸人,等.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中华心理学刊,2003,45(3):279-294.
[7] 陶然,黄秀琴,王吉囡,等.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制定.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33(10):1188-1190.
[8] 汪向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50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