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120689
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盂仙 余毅震 刘卓娅 张萍
第1页

    参见附件(2143KB,3页)。

    孟仙 余毅震 刘卓娅 张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情况,探讨攻击行为与儿童亲子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我国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5省15个大、中、小城市6 587名小学四~六年级学生进行Buss-W ar-ren攻击问卷和亲子依恋关系调查。结果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性随着年级增加而逐渐增加(P0.01),对父母的亲子依恋逐渐降低(P值均0.01)。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P0.01)。家庭依恋类型中,双亲依恋安全型的儿童攻击性最低,其次为母亲安全父亲非安全型,再次为父亲安全母亲非安全型,最高为双亲非安全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儿童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儿童相比,有着更高的攻击性及较差的亲子依恋关系(P0.01)。结论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应更多关注母子关系,单亲家庭以及重组家庭儿童应作为重点关注人群。

    【关键词】 攻击 亲子关系 客体依恋 精神卫生 学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72496)

    【分类号】B849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的行为活动[1]。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乃至暴力犯罪不但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且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以往的研究表明,早期的依恋关系与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存在密切联系,与非安全依恋的个体相比,安全依
------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的行为活动。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乃至暴力犯罪不但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且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以往的研究表明,早期的依恋关系与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存在密切联系,与非安全依恋的个体相比,安全依恋的个体较少表现出攻击性。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攻击行为的各个维度与亲子依恋的关系,为列其进行科学预防和有效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43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