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同性恋反歧视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第1页 |
参见附件。
朱非 严娜 潘国华 徐进 李建军 李梦莹 徐晶瑶 孙婕 吉华萍 尤华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目的了解南京市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评价同伴教育对于同性恋反歧视宣传教育的效果。方法分层整群抽取298名南京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同伴教育干预前与干预后分别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10.7%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大部分是艾滋病患者,41.3%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是另类,43.8%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干预后3种认知与态度分别下降为8.4%,30.0%和2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对同性恋权益认知方面,48.5%的大学生赞成同性恋婚姻合法化,非农村大学生较之农村大学生更倾向于同性恋合法化(P0.05)。结论大学生对同性恋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同伴教育对于同性恋反歧视宣教近期效果明显。
【关键词】 同性恋 偏见 健康教育 认知 态度 学生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分类号】G645.5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指出,同性恋者不是精神病人,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1]。但由于社会道德、文化、法律等多种原因,人们对同性恋普遍存在反对和歧视的态度。同性恋人群是艾滋病高危人群,对同性恋群体的排斥和歧视已
------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指出,同性恋者不是精神病人,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9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