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家庭教育
编号:12158704
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你无需——事实上也不能教會一颗橡籽长成橡树,但是,如果给橡籽一个机會,它内在的潜能就會长成一棵橡树”。

    这是一句出自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的话。她生动地描写了一个生命绽放最本真,最自然的方式。同样,用在人类的身上也一样适用。只要给人类一个机會,他就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成长为一个独一无二充满活力的人。

    当然,无论是橡籽还是人类想要发芽生根,最终长成,都需要环境给予一定条件。阳光、雨露、土壤、霜冻、空气……每一样都是不能缺少的必要条件。

    别把孩子装在“箱子”里

    曾经,教育家们提供了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条件的技术指导,这固然是为很多不知所措的父母们提供了培养孩子的“工具”,然而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由“条条框框”钉成的“箱子”。
, http://www.100md.com
    从此,生命在一个“箱子”里开始了他的生命旅途。但似乎没有人问问那个“箱子”里的生命是否真的愿意在这里绽放?

    是的,这些教育指导的存在,部分地剥夺了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能力成长的机會,同时也为很多家长提供了一个隐秘的“地下通道”,家长们可以借此向孩子们传输自己那些执着于心的观念。

    当家长们忙于“修建”这些通道的时候,就不能全然地热爱、关注自己的孩子,不會将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这些通道像脐带一样,不停地输送着那些观点、态度给孩子,如:管制、过分保护、威胁、恼怒、严厉、溺爱、怪癖、偏爱、冷漠……然而这些會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陷阱。

    谈到此处,家长们是否需要刻意塑造孩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那些故意雕琢出的作品往往都會缺乏艺术感染力,會显得做作。同理,那些刻意塑造培养出的孩子,总是會给人留下缺乏生机的感觉。

    给孩子“放生”
, 百拇医药
    此时一定會有家长提出质疑:“如此一来难道孩子就‘放羊了’了?随他去了?!”

    当然,遵循自然的规律并非放手不管,只是需要父母放弃掉自己的执念,用心体會,提供孩子在成长中的真正所需。

    这更多来自于心理发展的需要而非物质需要,就如当初孩子还在婴儿阶段时,他最主要生命主题便是:活下来。为了实现这个任务,婴儿需要抚养者及时提供奶水,及时且温柔的照顾。与此同时作为人,活下来还意味着学會与他人产生联系,那么抚养者能否给予婴儿必要的关注和温暖的拥抱爱抚同样非常重要。

    当婴儿学會走路,世界对他来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母亲的怀抱了,他开始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他想要离开妈妈的怀抱,投身探究这个奇妙的世界时,作为父母就应及时展开曾经紧闭的双臂,放手让孩子走出去,了解整个世界。

    当孩子发现自己仅有的知识不再能帮他解释这个世界时,也是他开始上学的时候。在学校系统的教育下,孩子们會建立很多知识的框架,当然此刻每一个孩子所好奇的地方并不总是一样的,他们有着自己对世界的不同理解和探究的愿望,此刻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和要求……
, http://www.100md.com
    与孩子同步成长

    有人提出家长们是否应该学會与孩子同步成长?我想答案是非常肯定的!

    但我更愿意把这个“成长”理解为一个动词,一个随时间推移而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家长要能够跟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前进,如果当孩子已经能够行走,准备好探究世界的时候,家长还停留在当初怀抱婴儿的阶段。那么,孩子纠结于此,走不出去,家长也许會暂时获得满足。但是接下来,当孩子已经无法再拥入怀中时,家长也许會痛苦不堪。

    总而言之,家长或家庭应提供的最好教育即: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给予每一个阶段必须的营养和促进成长的环境。

    家庭,它是一个人成长必要的环境,是培育不同生命个体的培养皿,是抵御“病毒害”的过滤器。除了提供一个孩子成长必须的给养,同时每个个体还应在家长的协助下发现属于自己的特质,并被允许将这些特质发扬光大。

    这一点与学校教育应有所区别,学校教育更多的是系统的教授、统一的管理,在给予孩子们基础知识、建立基本知识框架的同时还为孩子树立基本社會道德规范(当然家庭也承担着这部分功能)等。因此,学校很难在个性的培养上起到决定性作用,而这一点恰恰应是家庭的任务。

    除以上两点外,家庭还应该是孩子们躲避伤害的安全港湾,当他们在外面遇到困境或受到伤害时,能够相信父母可为自己提供安全的环境,可以帮助他们疗伤,可以在家庭中获得支持。

    家庭这个说起来简单的,在社會结构中最小的单位,对一个小生命的生存,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健康的父母之爱才是生命成长的根本。, 百拇医药(薛畅 刘华清)


    参见:100md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