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学(新健康)》 > 2011年第12期
编号:12148076
“怪动作”过多也是病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好动是许多孩子的天性,适当地运动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然而孩子的一些奇怪和频繁的重复性动作,如咬指甲或手指、眨眼、皱眉、做怪相、张嘴、嗤鼻、眦牙、舔舌、咽部发出特殊的声音、摇头、点头、耸肩、手或臂抽动、抓手、握拳等等常常令家长们烦恼不已。当孩子出现令人心烦的“怪动作”时,父母们通常都会严厉批评、指责甚至惩罚,企图控制这些动作的发生。然而,孩子的这些习惯性怪动作往往并不会因为家长们采取严厉措施而消失,反而变得更加严重和频繁。

    其实,孩子的这种动作往往是无意识的,更不是故意要用它们来反抗父母。因为上述怪动作也是一种疾病,在医学上称为“习惯性抽动症”,是指反复地不由自主地出现某些刻板的、不良的习惯性抽动,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之一。

    习惯性抽动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都可发生,男孩多于女孩,发病高峰年龄为6—7岁。该病症受心理、睡眠、情绪等因素影响,容易在心理紧张、过度疲劳、学习压力大、睡眠不足、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加剧或重新诱发,与精神异常无关。抽动主要以面部肌组最常见,动作单调、重复、不能控制,情绪紧张或企图控制时反而更厉害,注意力分散时可减轻。入睡时完全消失。

    习惯性抽动症大多由精神因素引起,如受惊吓、家庭变故等;有时先有器质性疾病,如眼结膜炎引起眼部不适而频频眨眼,咽炎引起咽部不适而咳痰,以后即使炎症已愈但仍有上述动作;也有少数是模仿他人(如电影、电视中的人物)的动作而得。儿童由于大脑兴奋性较高,上述因素易形成抽搐反应而且容易固定,在大脑皮层形成惰性兴奋灶。此外,发病还与小儿的精神类型有关,属神经质、胆怯及情绪不稳定者容易出现这种倾向。

    怎样对待孩子的“怪动作”

    由于习惯性抽动症属于心理问题,如果发现孩子有做怪动作的习惯,父母除应及时带患儿到医院就诊治疗外,要以平和、冷静和耐心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尽量减少孩子焦虑、紧张的情绪。

    不要过分注意孩子的抽动次数或加以责备、嘲笑甚至惩罚,否则抽动次数更加频繁。应设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要向孩子说明这种动作的可治愈性以及如果持续存在有碍雅观,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信心,逐渐控制抽动次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