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养生专辑 > 中医养生 > 正文
编号:12964572
湿邪伤人不自知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1日 《家庭医学·下半月》2016年第6期
     小满过后,我国南方地区便进入了梅雨节气,北方的雨水也逐渐多了起来,使空气中湿度逐渐增大,而且天气也慢慢热了起来。人们形象的说这是“桑拿天”。很多人在这个季节里会觉得浑身不舒服,腰背酸痛、消化不良、皮肤瘙痒、困倦乏力。其实,这都是“湿邪”在作祟。

    在中医里面,湿属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在正常情况下,六气随着季节变化,主导着气候变迁,形成四季不同的温度、湿度环境:但是若发生异常情况,六气太过或不及,就会变成邪气伤害人体,成为“六淫”。“湿邪”就是六淫(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六种病邪)之一,而夏季正是暑邪和湿邪盛行的季节,不仅要防暑避暑,而且要防湿祛湿。

    湿邪如何伤身

    一般来说,“六淫”多具有一定时令性,比如春多风邪,夏多暑邪,秋多燥邪,冬多寒邪。但湿邪虽有时令性,却会随四时之气与其他病邪结合变易,故有风湿、寒湿、暑湿、燥湿之分。然而就其本质来讲,湿邪又有自己的特性。

    按照阴阳属性划分,湿属于阴邪,虽然它会与寒气结合变成寒湿,与热邪结合变成湿热,与风邪结合变成风湿,但是它性质重浊、黏滞、趋于向下,不会游窜。所以,总的来说,湿邪还是阴性的邪气,这也是为什么夏季湿气重的时候,关节酸痛、腹泻便溏缠绵不愈且总是感觉睡不醒的原因。

    夏季若要防止湿邪伤身,我们还必须根据情况,分析到底是湿热还是寒湿。本来这个季节应该以暑湿为多,但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降温、制冷设备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人们也都喜欢呆在空调房里避暑,再加上避暑的同时不注意防寒保暖,贪食寒凉之品,就有可能让湿邪在身体里形成寒湿、风湿,出现不明原因的不适。

    湿邪从哪里来

    一般认为,夏季是暑气当令,防暑避暑是当务之急。但很少有人知道,虽然湿邪可随四时之气而变易,夏季却是人最容易中湿邪之时。

    中医里湿邪分内外。一种是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湿邪是长夏的主气,夏季雨水多于其他季节,兼之地气蒸腾,大气中湿度增大,植物生长茂盛,因而湿气太盛,湿邪更容易侵入人体,导致身体内部有湿。

    一种是内湿,属于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因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白内生。长夏闷热,人们经常喝冰啤酒、冷饮或进食寒凉之品以解暑,若过量会使脾阳受伤,不能运化水湿,就会导致湿气加重;还可由于缺乏运动,导致全身气血流通不畅,阳气升发不利,引发内湿严重。因为阳气是控制湿气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阳气不能温煦身体、祛除内湿,就会滋生湿邪。

    不难理解,夏季自然环境的变迁、天人相应的变化、生活习惯的改变,都会让身体感受湿气,造成内外湿邪交困的局面。

    湿邪有什么特点

    湿性重浊在中医里面,“重”多是与湿相匹配的,即所谓的“湿重”。“重浊”的特点一个是“重”,一个是“浊”,重者沉也,浊者浑也,不清也,这就道出了湿邪伤人造成身体症状的特点。

    首先说“重”,如果有湿邪入侵,身体会呈现出一些笨重、沉滞的感受。湿邪是气中重者,若困在身体里面,很容易困住我们的肌体、脏腑;湿邪犯表,则令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黄帝内经》说“因于湿,首如裹”,所以很多人还会有“头重如裹”的感觉,头上像带着一个紧箍咒,或是像紧紧裹了块湿布似的。临床上,很多人会描述说头上像带了一个重重的帽子,压得头很疼。

    “浊”字则反映了湿邪流通不畅、容易滞困的特点。恰如水中杂质多了会使流动减缓一样,湿邪使得我们的气血不能正常流通,很容易与其他各种邪气混合起来,形成变易诸症。所以说,湿邪是各种邪气的载体。

    湿性黏滞湿邪比较黏腻,一旦被湿邪“盯上”,就会感觉不管做什么、用什么方法都很不舒服,很多人都有体会。比如口苦黏腻,或是女性出现阴道炎、盆腔炎等复合疾病,也多是由于湿邪下注引起的。

    另外有些人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关节疼痛、尿路感染等,这也是机体为湿邪所困。湿邪困住经络,导致关节受损,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且疼痛位置不移动;湿邪注入下焦,就会出现小便浑浊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脓血,甚至妇人带下黏稠腥秽。湿邪致病容易反复迁延、缠绵难愈,如夏天常见的风湿病、湿温病等。

    湿邪性质重浊而黏腻,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滞气的流动,妨碍脾的运化。如果是外感湿邪,常见恶寒发热,虽然出汗但是热不退,以及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无能,常见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这在中医叫“湿邪困脾”。

    湿邪伤人,治之不易。原因是湿邪多与其他病邪结合变易,混杂难治。尤其是夏季,湿邪多会和热结合,变成湿热。一般认为,湿邪属阴邪,温热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治疗湿热病的时候,用温热的药却需十分慎重。温病大家叶天上说过“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意思是这个时候要想让阳气升发,必须慎用温补之药;可以用通小便的方法祛湿,湿气去了,阳气不受湿邪的困扰,自然就升发了。此时如果单纯温阳,很容易让热邪更盛,湿邪与热邪缠绵得更紧密,使人病变加重,愈发难治。一般受湿邪侵袭的患者,阳气都不会旺,往往面色淡白或暗黄,精力不济;被湿热困住的人多见黄腻苔,舌质偏红;而寒湿的患者则是舌苔白腻,最重要的是,舌质没有那么红,往往颜色是淡红或淡白色。这是鉴别区分的方法之一。

    湿邪危害颇大,应予重视。若夏季中湿,滞留不去,必然留患于秋冬,发为燥湿、寒湿。湿邪入骨,则发为关节炎症;湿邪人脏腑,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则可引起气滞血瘀、心阳不振诸症。

    中医祛湿方法多

    中医通常根据湿邪所在的部位及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来祛湿,比如湿邪伤及脾胃,多用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等治疗。同时,祛湿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清热利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等。建议请中医辨证用药,对症治疗。

    平时也可以通过中药煎水泡脚来祛除体内湿邪。大多数人可以在三伏天睡前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祛除湿邪的效果很好。在泡脚时根据不同人群的症状表现对症下药,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四肢乏力、发困、食欲减退者,可以在泡脚水里加上威灵仙20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有骨质疏松等不适者,可加入杜仲20克,川断15克,伸筋草30克,补益精气、强筋壮骨;若容易双脚冰凉,可加桂枝15克,温通经络;如果血压不好,可以加夏枯草30克,泽泻15克。夏枯草清肝火,泽泻利水除湿。

    生活祛湿很重要

    用食材赶走湿气饮食清淡是祛除湿气的重要方法。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并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和湿气。此外,不要过量饮酒,最好坚持适量、均衡饮食。香料也是祛湿的好食材,重庆、四川人之所以喜欢吃火锅,放大量香料,就是因为当地湿气较重,而很多香料本身就有振奋阳气、祛除湿邪的作用,如白豆蔻、砂仁、花椒等。所以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偶尔吃一些麻辣火锅出身汗,会让人感觉很舒服。另外,冬瓜、绿豆、赤小豆、薏米等食品都有祛湿的作用,可以隔三差五地吃点,尤其是自己觉得自己湿气很重的时候,食用这些食品可以缓解症状。

    运动也是必要的除湿手段坚持适量运动可以促进体内血液循环畅通,活络身体器官运行,加快体内湿气的排出。慢跑、游泳、瑜伽、太极拳等都是很好的运动。每次运动1~2个小时,达到身心通畅、微微出汗即可。不建议剧烈运动,因为夏天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出汗过多容易损伤心阳。

    远离“潮湿”环境减少身体暴露在潮湿环境中的可能和时间,特别是在季节变换时。对湿气敏感的人夏季更应留心下列事项: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出汗后要及时更衣;潮湿下雨天要减少外出,尽量不要涉水;天热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的水分会下降造成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不要贪凉坐卧于寒湿之地;等。

    减肥祛湿我国古人早就发现,肥人多湿。因此,肥胖超重的人应当把减肥当作祛除湿气的必要手段。 (张钟爱)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养生专辑 >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