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 2012年第8期
编号:12343521
俯卧位用于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日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 2012年第8期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8-0031-01

    早产低体重儿(LBW)是新生儿中的特殊群体,生理和病理有着特殊性,出生后早期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缺乏协调及有效的吸吮吞咽动作,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尤其是极低体重儿很常见[1]。如何尽快达到经口喂养,缩短静脉营养时间,提高生存质量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现将2009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低体重儿喂养后取俯卧位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早产低体重儿30例,男15例,女15例;入选标准:(1)早产儿适于胎龄儿,(2)出生6小时内入院,(3)体重体质量1200~2000克,胎龄28~34周,(4)需间断经胃管喂养及静脉营养,(5)出生Apgar评分1min 、 5min均≥8分,(6)患儿父母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1)患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2)患儿先天性遗传性疾病,(3)呼吸系统支持治疗。

    1. 2 护理

    1. 2. 1体位干预: 患儿置入暖箱中,床头抬高15-20度,采用仰卧位,侧位喂奶。喂奶30分钟后,采取俯卧位,头偏向一侧,(四肢呈蛙状)。该体位保持至下次喂奶前5min。俯卧位可以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改善早产儿潮气量及动态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增加氧分压[2]。而反复的呼吸暂停可以加重早产儿胃肠道缺血缺氧,增加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因此,头部抬高15-20度的俯卧位,即能改善早产儿呼吸功能,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又能促进胃内容物的排空,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

    1. 2. 2喂养方法: 采取微量间断喂养,并于生后3~6小时开始给予从口腔插入规格F6硅胶胃管,回抽无咖啡样物后,则予母乳或多美滋早产儿配方奶。奶量:出生体重1200~1500克早产儿,开始0.5~1ml次,体重大于1500克早产儿,开始1~2ml次,并严格观察喂养耐受情况,如耐受,之后每天增加2~4ml。遵医嘱将所需胃管喂养的早产儿配方奶或母乳按量及速度用微量均速入,持续30min~1h,停2h。用注射器抽取每次所需奶量,连上接管,排尽空气,连接胃管,用微量固定好注射器,调节速度,使奶量在30min~1h内均匀注入。

    1.2.3抚触: 患儿俯卧至下一次喂养前给予抚触5min。每天两次,用婴儿润肤油润滑手掌,用力均匀,力度适宜。先抚触头面部、背部、上下肢,再抚触腹部。活动四肢。同时用手指指腹轻揉左侧小腹部8~10次,开始动作轻柔,逐渐稍加压力,并密切观察患儿反应,若出现烦躁哭闹、肤色发绀应暂停。

    1. 2. 4监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观察喂养不耐受情况。喂养不耐受参照董梅[3]等诊断标准,有以下表现1项或1项以上者即为喂养不耐受:(1)腹胀,24h腹围增加1.5cm伴肠型;(2)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3)胃残留量超过喂入奶量的30%;(4)胃内有咖啡样物;(5)超过2次被下达禁食医嘱;(6)出生第2周末每次喂入量<10ml∕kg。

    1.3小结: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发育不成熟而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加上其胃肠动力的发育与消化和吸收功能发育相对迟缓,喂养不耐受在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很常见[4]。特别是胎龄<34周早产儿由于没有协调及有效的吸吮和吞咽动作,胃肠道发育不完善,胃排空迟缓,易导致胆汁瘀积性肝炎、肾功能损害、代谢紊乱,甚至败血症的发生[5]。因此喂养后采取俯卧位,能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质量,缩短胃管留置的时间及肠道外静脉营养的时间,尽快恢复经口喂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喂养耐受性,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减少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操作简单,容易在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张志群、朱建聿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进展 [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6):592-596.

    [2]牛世平. 张玉梅.王小虎 .体位对早产儿血气指标的影响[J]. 山东医学. 2008.48(7):90-91

    [3]董梅, 王丹华, 丁国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 ):87-91.

    [4]卢林阳. 早产儿发育照顾护理综述[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85-87

    [5]于新颖,刘红梅,姜红,间隙奶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08,22(1):138-139, http://www.100md.com(李红 农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