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 2012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343332
螺旋CT头部血管一次性成像技术对多发梗塞性痴呆患者针刺定位及临床治疗的价值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1日 潘宝燕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在头颈部血管一次性成像的技术及其对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均经头颅CT证实有梗塞性脑血管病变的痴呆患者共89例,男55例,女3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用电围针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32例,只用中医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2%。两组患者的各观察指标均明显好转,尤以治疗组效果显著,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经Ridi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2.423,P<0.01),说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64排螺旋CT在头颈部血管一次性成像的技术先进,临床中西医治疗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头颈部血管一次性成像; 64层螺旋CT;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13-02

    头颈部动脉病变是脑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能够及早发现头颈部动脉病变,适时行溶栓或介入支架植入手术可显著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1]。因此影像学检查在头颈部动脉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CT血管造影(CTA)因其无创伤及应用范围广在日常工作中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头颈部血管病变因其发病率高而尤为常见,在以往工作中头颈部CTA需分两次扫描。但在检查前临床很难判断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具体部位,因此希望能一次性成像了解整个头颈部血管的情况。很显然,分两次扫描很难满足临床的要求。而头颈部血管一次性成像既满足了临床需求节约了造影剂又为患者节约了时间和费用。

    1 病例选择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均经头颅CT证实有梗塞性脑血管病变的痴呆患者共89例,男55例,女34例。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患者分为电围针结合中药组(简称治疗组)57例,中药组(简称对照组)32例。治疗组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龄52~68岁;其病情程度分级:轻度13例,中度33例,重度11例。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52~65岁;轻度8例,中度18例,重度6例。

    1.2经统计学处理: 其中性别及病情轻重程度构成比采用x2检验,年龄采用t检验,两组病情况基本相似(P>O.05),具有可比性。

    2CT诊断及治疗方法

    2.1CT扫描方法: GE公司Lightspeed64排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下颌内收尽量使听眶线与扫描基线平行。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缘起到蝶鞍上3 cm,顺血流方向由下至上扫描。所有病例均先平扫,然后行增强扫描。经肘静脉由高压注射器注入高浓度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100 ml流速:3.5 ml/s,注射延迟16 s~18 s,扫描方式:螺旋,转速0.8 s/转,探测器16排,层厚:1.25 mm~2.5 mm,电压120 kV,电流300 mA,螺距0.938~1.375,进床速度9.37 mm/转~11.25 mm/转,根据扫描范围的情况适当调整螺距或层厚,使总的扫描时间(即:延时时间+实际扫描时间)控制在30 s~33 s左右。薄层后在ADW4.2工作站上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头颈部血管分开重建。重建方式: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阴影遮盖技术(SSD)、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等。

    2.2电围针取穴: 治疗组与对照组主穴以头部CT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投射区周边为针刺部位;配穴为肝俞、肾俞、足三里、合谷。严格消毒穴位局部皮肤后,用(O.33~0.40)mm×(25~40)mm不锈钢华佗牌毫针4~8根(针数视病灶大小而定)施行围针疗法。针刺方向皆刺向投射区的中心,进针方法同常规头皮针,得气后以:180~200次/min的频率捻转2min,其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施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中间间断行针2次。然后,接上海产G-6805型电针仪,通以疏密波,频率约14~26次/min,强度以患者产生明显酸麻胀等针感且能耐受为度,每次30min,每天1次,2个月为1个疗程(逢周日休息),休息10天继续下一个疗程,以治疗2个疗程为限。

    2.3中医治疗:治疗组在上述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活血通脑胶囊(由我院制剂室提供,主要药物有石菖蒲12g,三七9g,熟地9g,石斛9g,麦冬9g、黄精9g、红花12g、丹参12g、益智仁9g、冰片3g等。制法:将以上中药9味按照配方配料,先行炮制、烘干、粉碎、过100目筛、混匀,取上述药粉装0号胶囊,使每粒胶囊装药粉0.4g 即得)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2.4西医治疗:对照组在上述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茴拉西坦胶囊,一次0.2g,一日3次,疗程1~2月,或遵医嘱。根据病情和药后反应,用量和疗程可酌情增减。

    2.5数据分析: 组内以配对t检验,组间以t或Ridi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临床疗效评估: 参照1990年全国老年痴呆专题学术研讨会(北京)提出的"老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讨论稿)"[5],分为显效、有效、改善、无效4个等级。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恢复,神志清醒,定向健全,回答问题正确,反应灵活,生活自理,能进行一般社会活动。有效:主要精神症状有所减弱或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回答问题基本正确,但反应迟钝,智力与人格仍有部分障碍。改善:主要精神症状有所减弱,生活自理能力差,反应迟钝,智力与人格仍有障碍。无效:主要症状无改变或病情有发展,生活不能自理,回答问题不正确,神志痴呆。

    3.2HDS测试法: 以HDS的评分作为标准,进行4级评判。显效:HDS上升≥10分;有效:HDS评分上升5~9分;改善:HDS评分上升1~4分;无效:HDS不变或下降。

    3.3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4讨论

    以螺旋CT扫描技术为基础进行无创性立体血管造影的影像学检查,运用前景广泛。其主要原理是在周围静脉高速团注入高浓度造影剂,经时间延迟,至靶血管内造影剂充盈至高峰期,用螺旋CT对其进行高速、连续的容积数据采集,然后在工作站做后处理完成二维或三维图像的重建[2],在成像过程中延时时间及扫描时间的设置尤为重要,确定延迟时间必须考虑到注射流率、个体之间的差异、受检者的心功能等因素[3]。VR利用容积扫描数据,能清晰显示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有较好的连续性及立体感。在VR显示技术中适当调整的CT阈值和色彩,使头颈部血管能在互相重叠的状态下清晰可辨,较好地显示血管及组织结构的关系。去除骨骼重建时应选择软组织重建并调整最佳CT阈值和血管CT阈值,这样就不会将血管剪裁掉,又可以完成暴露血管[4]。仿真内窥镜:可显示靶血管的内壁情况、了解血栓、血管分支、开口、夹层的破口等。

    头颈部CTA一次成像技术由于是一次性完成整个头颈部动脉的成像,包含范围大。因此对临床怀疑出血性或缺血性脑病的患者可以一次查找到发病原因。节约了检查时间和造影剂,更易于临床及患者接受,适用于头颈部动脉或分支的狭窄、栓塞、动脉瘤、肿瘤钙化等。多层螺旋CT是唯一可以显示血管壁有无钙化的检查手段[5]。对安装了支架的患者MIP尤其是CPR可清晰显示血管内支架的位置、形态、直径、两端及腔内情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8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