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Ⅲ及D—Dimmer与凝血常规项目联合检测临床应用探讨
【关键词】凝血常规项目ATⅢ D-Dimmer;联合检测;临床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137-01
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是维持机体出血、止血和溶解血栓动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凝血、抗凝和纤溶失衡会导致临床出血性疾病的发生和静脉血栓形成。凝血系统中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常选择PT试验,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常选择APTT试验,反映共同途径的指标常选择TT及Fg试验;抗凝血系统中有抗凝血酶、蛋白C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其中以ATⅢ代表;纤溶系统中有PLG、t-PA和PL,它们共同作用是使Fg溶解为以D-Dimmer为代表的FDP,检测D-Dimmer间接反映体内的纤溶状态。所以,联合检测ATⅢ、 D-Dimmer、PT、APTT、Fg和TT,可以全面地反映机体凝血,抗凝和纤溶状态。
AT是由432个AA组成的糖蛋白,是依赖肝素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体内最重要的凝血酶抑制剂,它与凝血酶1:1结合形成复合物,使70%-80%的凝血酶失活。AT的各亚型中只有ATⅢ具有抗凝血酶的作用。ATⅢ的作用随凝血活动进行而增强,所以ATⅢ的消耗水平是反映凝血酶生成的重要指标。临床上常以测定血浆ATⅢ水平作为判断机体抗凝水平和血栓形成性疾病实验室指标,也据此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价疗效。
D-Dimmer是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单体交联后,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标记物。它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和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Dimmer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ATⅢ与D-Dimmer在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ATⅢ是血浆中抑制凝血、保持体内抗凝与凝血系统动态平衡的关键物质,它与肝素结合后可抑制凝血因子Ⅱa,Ⅴa,Ⅳa,Ⅹa,Ⅺa,Ⅻa的活性,并可阻止Ⅶa与组织因子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同时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血管壁损伤,防止凝血过度。因此,AT缺乏或低下可引起凝血功能亢进,ATⅢ的消耗水平是反映凝血生成的重要指标[1]。有研究显示,86.7%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ATⅢ水平低于正常水平,ATⅢ活性降低是深静脉血栓(VTE)的危险因素。VTE异常增高的凝血活性导致抗凝系统代偿性活跃,消耗AT而致其活性降低。此外,血管内皮的损使AT生成障碍,活性进一步降低,这种病理生理紊乱状态如得不到改善并继续发展会最终形成血栓。故ATⅢ活性降低与VTE患者高凝状态和血液抗凝功能的明显减退及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在血栓形成的同时,必然伴随纤溶的过程,此时D-Dimmer会明显升高。同时检测
有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ATⅢ活性在无梗死时已较常人下降,急性心梗发作时ATⅢ下降更明显,未存活者多严重下降。前瞻性研究发现ATⅢ活性水平与冠脉事件发生率呈负相关[2]。冠心病患者各组ATⅢ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组,且AMI组UAP组又显著低于SAP组。推测其机制可能是AMI,UAP患者凝血激活,产生凝血酶,与ATⅢ的活性部分结合,使ATⅢ消耗和降低。ATⅢ活性严重下降和D-Dimmer含量升高可能预示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脑血管性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如血浆Fg含量升高,ATⅢ含量下降,容易形成血栓。在早期进行抗凝血治疗,监测其凝血常规、ATⅢ和D-Dimmer的变化,帮助判断脑梗死的预后,取得较佳的治疗效果,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外科手术后,患者抗凝血系统功能容易因手术过程中造成的血管、组织损伤而消耗,降低,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因此,监测其凝血常规、ATⅢ和D-Dimmer的变化,对其血栓形成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和评估极为重要。
随着凝血相关试验的不断研究发展,单独的凝血常规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ATⅢ及D-Dimmer检测的独特作用更加明显。ATⅢ及D-Dimmer与凝血常规项目联合检测将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De Stefano V,Simioni P,et al.The risk of recurr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inherited deficiency of natural anticoagulants antithrombin[ J].Haematologica,2006,91(5):695-698
[2] 刘丽,刘敏娟等.冠心病患者抗凝、纤溶功能及单核细胞CD-CD40L系统表达的研究[ J].血栓与止血学,2008,14(6):250-253, http://www.100md.com(孙磊 王二梅 张国祥 常会忠)
【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137-01
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是维持机体出血、止血和溶解血栓动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凝血、抗凝和纤溶失衡会导致临床出血性疾病的发生和静脉血栓形成。凝血系统中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常选择PT试验,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常选择APTT试验,反映共同途径的指标常选择TT及Fg试验;抗凝血系统中有抗凝血酶、蛋白C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其中以ATⅢ代表;纤溶系统中有PLG、t-PA和PL,它们共同作用是使Fg溶解为以D-Dimmer为代表的FDP,检测D-Dimmer间接反映体内的纤溶状态。所以,联合检测ATⅢ、 D-Dimmer、PT、APTT、Fg和TT,可以全面地反映机体凝血,抗凝和纤溶状态。
AT是由432个AA组成的糖蛋白,是依赖肝素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体内最重要的凝血酶抑制剂,它与凝血酶1:1结合形成复合物,使70%-80%的凝血酶失活。AT的各亚型中只有ATⅢ具有抗凝血酶的作用。ATⅢ的作用随凝血活动进行而增强,所以ATⅢ的消耗水平是反映凝血酶生成的重要指标。临床上常以测定血浆ATⅢ水平作为判断机体抗凝水平和血栓形成性疾病实验室指标,也据此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价疗效。
D-Dimmer是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单体交联后,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标记物。它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和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Dimmer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ATⅢ与D-Dimmer在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ATⅢ是血浆中抑制凝血、保持体内抗凝与凝血系统动态平衡的关键物质,它与肝素结合后可抑制凝血因子Ⅱa,Ⅴa,Ⅳa,Ⅹa,Ⅺa,Ⅻa的活性,并可阻止Ⅶa与组织因子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同时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血管壁损伤,防止凝血过度。因此,AT缺乏或低下可引起凝血功能亢进,ATⅢ的消耗水平是反映凝血生成的重要指标[1]。有研究显示,86.7%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ATⅢ水平低于正常水平,ATⅢ活性降低是深静脉血栓(VTE)的危险因素。VTE异常增高的凝血活性导致抗凝系统代偿性活跃,消耗AT而致其活性降低。此外,血管内皮的损使AT生成障碍,活性进一步降低,这种病理生理紊乱状态如得不到改善并继续发展会最终形成血栓。故ATⅢ活性降低与VTE患者高凝状态和血液抗凝功能的明显减退及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在血栓形成的同时,必然伴随纤溶的过程,此时D-Dimmer会明显升高。同时检测
有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ATⅢ活性在无梗死时已较常人下降,急性心梗发作时ATⅢ下降更明显,未存活者多严重下降。前瞻性研究发现ATⅢ活性水平与冠脉事件发生率呈负相关[2]。冠心病患者各组ATⅢ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组,且AMI组UAP组又显著低于SAP组。推测其机制可能是AMI,UAP患者凝血激活,产生凝血酶,与ATⅢ的活性部分结合,使ATⅢ消耗和降低。ATⅢ活性严重下降和D-Dimmer含量升高可能预示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脑血管性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如血浆Fg含量升高,ATⅢ含量下降,容易形成血栓。在早期进行抗凝血治疗,监测其凝血常规、ATⅢ和D-Dimmer的变化,帮助判断脑梗死的预后,取得较佳的治疗效果,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外科手术后,患者抗凝血系统功能容易因手术过程中造成的血管、组织损伤而消耗,降低,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因此,监测其凝血常规、ATⅢ和D-Dimmer的变化,对其血栓形成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和评估极为重要。
随着凝血相关试验的不断研究发展,单独的凝血常规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ATⅢ及D-Dimmer检测的独特作用更加明显。ATⅢ及D-Dimmer与凝血常规项目联合检测将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De Stefano V,Simioni P,et al.The risk of recurr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inherited deficiency of natural anticoagulants antithrombin[ J].Haematologica,2006,91(5):695-698
[2] 刘丽,刘敏娟等.冠心病患者抗凝、纤溶功能及单核细胞CD-CD40L系统表达的研究[ J].血栓与止血学,2008,14(6):250-253, http://www.100md.com(孙磊 王二梅 张国祥 常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