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新医学》 > 20097
编号:13781403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及对策探析(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日 《中国新医学》 20097
     加大力度,宣传那些自尊、自强、自立的,在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贫困生。用榜样的力量去感召广大贫困生,激励他们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想法,引导贫困生树立健康、向上、奋进的积极心态,努力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

    3,2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贫困是心理脱贫的前提保障经济贫困是产生心理贫困的症结所在,心理脱贫离不开经济援助。我国政府和各高校为保证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且取得明显成效。但今后应加强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加大“奖、贷、助、补、减”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力度和覆盖面;努力拓展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并完善相关的保证机制,健全各种管理机制,保护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的安全及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资助贫困生。经济解困,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还要使经济资助与自立自强有效结合;要使勤工助学与成才教育有效结合;要使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

    3,3开展心理咨询,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基础仍相当薄弱,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方面仍需重点扶持。首先,要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日常化、规范化。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各高校应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营造心理咨询氛围,鼓励贫困生积极寻求心理帮助,预防和矫治贫困生的心理障碍。帮助贫困生掌握心理健康常识性知识,学会正视自己,自我调适,用乐观向上的情感对待暂时的困难,科学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进行自我排遣。

    3,4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创建积极的社会支持氛围 社会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它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和缓冲作用,能有效地减少忧郁倾向和心态失衡。高校应充分发挥各学生组织、社团的作用,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营造勤俭节约、努力进取的校园氛围,积极开展各项互助活动,使贫困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校和班集体的温暖,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关怀与真情实意,深刻地体验到积极的社会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总之,贫困问题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解决好贫困生工作,其意义是极其深远的。这不仅关系到贫困生是否能健康发展、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还关系到学校稳定、国家发展等大局。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http://www.100md.com(谈 璇)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