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新医学》 > 20097
编号:13781475
自发性颈椎管硬膜外血肿5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日 《中国新医学》 20097
     自发性椎管硬膜外血肿临床较少见,尤其发生在颈椎报道更少。自1991年8月至2004年5月我们共收治5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20-74岁,平均41.3岁,高血压病2例,血小板减少症1例,术后病理证实椎管血管球瘤1例,原因不明1例。发病至入院1.5—72小时。人院后检查:完全截瘫2例,其中1例呈嗜睡状,cT证实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不全截瘫3例,双上肢肌力2—3级,双下肢1—2级,而其中1例cr显示血肿上方陈旧性钙化灶。5例中3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血肿位于C4-53例,C6-71例,C7T1 1例。所有病人均采用手术治疗,发病到手术时间14小时3例,23小时1例,76小时1例。3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2例因血肿小、发病时间短、瘫痪症状轻而采取了保留棘突的双侧椎板扩大切除减压。本组除1例术中证实因血管球瘤破裂出血外(术中已自凝),余4例未发现引起出血的明确原因。发病前5例中1例有持续性颈肩胀痛,长期按颈椎病治疗效差,夜间需常规服用镇痛药,入院前从未做过影象学检查;2例高血压病多年,经常性的颈根麻痛并双手抓握无力;1例反复鼻衄,经期长(8~1Od)并经血量多,既往骨穿确诊为血小板减少症,本次因“上感”后打喷嚏而突然发病。
, 百拇医药
    1.2治疗与结果 5例均行手术治疗,清理出血病灶,血肿长6cm 1例,4cm 2例,血肿量平均12ml。术前MRI与术中证实血肿上方有钙化灶的患者在清除了血肿后,因钙化区与椎管后壁粘连紧密,未作勉强剥离。另2例因发病时间短,瘫痪症状轻,术前MRI测量血肿分别为2.5cm、3.2em,故采取了保留棘突的双侧椎板扩大切除减压,而其中1例因引流不畅,棘突下再次形成血肿又实施了二次手术,最终效果不满意,定该引为教训。

    5例术后经3个月至2年随访,完全截瘫的2例中1例除上肢肌力恢复了1~2级外,余无任何恢复,另例2个月后死于并发症。不全瘫3例中1例术后6个月完全恢复,另2例双下肢肌力达3~4级,生活能自理。

    2讨论

    自1869年Jackson首先报道脊髓硬膜外血肿,1897年Bain通过手术治疗此病后才逐渐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并加深了对此病的研究。随着报道例数的逐渐增多,并依据有无病因分为自发性(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发病部位以胸段或颈胸段居多。而对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成因,迄今仍不清楚,部分学者认为血肿的形成是由于腹腔压力增高而导致硬膜外静脉丛血管破裂出血,尤其当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时容易诱发。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是由小动脉破裂出血所致,因其具备发病急骤、进展迅速之特点。结合本组的临床特征,综合相关文献,我们的体会是无论动脉或静脉出血,但引起出血的前因常与下列因素相关:凝血机制异常、硬膜外血管畸形、高血压病、血管瘤自发破裂、颈椎管手术后引流不畅等。而术后功能恢复的程度常与局部血肿的大小、脊髓受压时间、手术方式的选择、血肿压迫的节段、既往有无非典型性发病、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均有直接相关性。如本组患血小板减少症的女性仅21岁,只表现右侧上下肢的屈伸无力,但发病到手术达76小时,比预期的恢复差。高血压患者虽已74岁,因治疗及时合理,2年随访时已能自理。应该汲取教训的1例,因术后引流不畅,保留的棘突下新血肿形成而再次手术,最终效果不满意。这更提醒我们,术前全面的病情评估,正确的术式选择,始终的引流管道通畅,对术后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本组虽均无明确外伤史,但发病前的相关症状在确立诊断上绝不容忽视。医生强烈的责任心,详尽的病史采集,快速正确的诊断,尽早的手术治疗,合理的术后用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百拇医药(梁久金 秦之威 刘桂峰 朱海涛 张 鹏 范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