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药物与人·相约健康》 > 2013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695239
你被这些新疾病缠上身了吗?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1日 药物与人2013年第3期
     保密焦虑症、光源伤害症、夜晚抑郁症、夜餐紊乱症……近几年,很多不曾在医学书上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病症”,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新兴疾病悄无声息地缠上了都市人,并且有大范围蔓延之势,“人人都有病”似乎成了一种风潮。

    保密焦虑症——想说不敢说,不说又难受

    案例:“一位女同事下班后,忘记关QQ,我无意看了她的聊天记录,竟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个女同事竟然和一个男领导有暧昧关系……”知道了这个秘密后,不说出来,憋在心里慌慌的,说出来,觉得对不起同事,一直很焦虑不安。目前,一位网友来心理咨询中心寻求专家帮助。

    据心理专家介绍,守着秘密生活,就像背负着一个大包袱,会让身体疲惫不堪,直到筋疲力尽。这些秘密如公司薪酬、人事变动、揭别人的短、朋友同事之间的绯闻等方面的八卦消息。人们把这种知道秘密后“想说不敢说、不说又难受”的情况形象地称为“保密焦虑症”或“保密综合征”。最近,一项有关“保密”的网络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人表示自己有过为别人保守秘密的经历,接近1/4的人表示自己经常听到秘密;其中,近一半的人因为保密而感到焦虑。

    当秘密成为一种心理负担,就要学会如何化解和疏导。首先,发泄。可以通过跑步、游泳、爬山等运动,缓解焦虑情绪,或者面对开阔的天地,将秘密大声喊向山谷。其次,倾诉。可以多建立不同的朋友圈,找一个和秘密完全没有“交叉”的人,比如把办公室秘密告诉家人,或找个毫不相干的人,把秘密吐露出来。在发达的信息社会,有时候你不想知道一些秘密都不行,有时候一不小心就知道了不少秘密。因此,少花点心思在小道消息上,多花心思完善自我,也许是摆脱“保密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光源综合征——灯光太亮让人烦躁

    案例:罗小姐平时上班时,同事通常会把办公室灯光全部打开,十几盏日光灯共二十多只光源,整个室内灯火辉煌。罗小姐说,一天到晚,办公室里也是灯火通明的,很容易让忙碌的人忘记时间。半年来,有时她进入光线充足的办公室,就觉得眼睛很刺痛,且莫名烦躁。罗小姐断定是灯光太亮的原因。

    据神经内科专家介绍,室内的人工光源不同于自然的太阳光线,是相对单一的热光源,缺乏阳光下的紫外线,荧光灯发出的强烈光波,会导致生物体内大量的细胞遗传变异,灯光的过分使用无形中扰乱了生物钟,造成人体心理节律失调,精神不振。虽然前来就诊的人群不多,但受光源综合征影响的人却很多。

    自然光最适合眼睛的工作活动,任何一种人工光源都会对人产生一种压力,灯光的过分使用无形中扰乱了生物钟,大脑过度兴奋,容易引发头痛、恶心,进而还可能造成人体心理节律失调,精神不振、抑郁、烦躁以及失眠、脱发等问题都随之而来。因此,专家建议,白领在工作生活中,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过强灯光下,过于明亮的工作环境,会给身心健康埋下隐患。

    夜晚抑郁症——总是出现在深夜里

    案例:一年前,任女士与丈夫离婚,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近半年来,一到晚上就烦躁焦虑,人躺在床上,一会儿又担心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一会儿觉着周围人都在嘲笑自己,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但到了早晨,这样的想法就会渐渐消失。

    据心理专家分析,夜间是人一种本能欲望的释放期间,一旦本能在被缺失的情况下,就会容易产生自责、抱怨,以及情绪低落等。“夜晚抑郁症”的病症为一旦晚上失眠睡不着觉,就会陷入对生活的恐惧之中,并将生活细节中的痛苦夸大,但只要清晨醒来,这种苦恼又会全部消失。

    专家建议,下班后,可以多和朋友出去聚聚,或是适当进行运动,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最主要的就是将不良情绪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进行合理的宣泄。缓解工作中带来的焦虑情绪。此外,多去户外走动,有助于身体健康和精神愉快。如果情况比较严重,一直无法缓解,可以去咨询心理医生,作出准确的判断。

    夜餐紊乱症——打破了生物钟节律

    案例:武先生所在的单位是一幢写字楼,楼内没有专门的食堂,经常加班的他,晚餐只能在公司旁边的小饭店买个盒饭“速战速决”。回到家多半在9点以后,稍作休息梳洗就快10点了。此时觉得肚子简直饿得难以忍受,就会再吃一顿夜宵。由于夜宵量不断增加,他感觉自己出现失眠,早餐没胃口和身体逐渐发胖等状况。

    据消化内科专家介绍,一般来说,正常人的进餐数量、进餐时间都是相对稳定的,而“夜餐综合征”患者的饮食打破了生物钟节律。科学、健康的一日三餐应该提倡“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同时,“6点晚餐,10点睡觉”才是最科学的晚餐餐饮作息方式,一般提倡晚上在睡觉前2个小时内不要进食,这样可以使机体有足够的时间让肠胃排空,减少肠胃负担,睡觉可以睡得更踏实。 (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