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药物与人·相约健康》 > 2014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722612
试论当前输血安全在献血者健康检查环节存在的挑战及应对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1日 《药物与人》2014年第7期
     摘要:献血者健康检查是保障输血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此环节面临的挑战,并就如何应对做了探讨。

    关键词:血站; 献血者健康检查; 输血安全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88-01

    血站必须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1],这是保障献血者健康和安全的需要[1]。同时,通过健康咨询、一般检查和现场血液检测,能够识别出部分高危献血者,从而保障输血安全[2]。目前,在献血者健康检查环节中,面临不少挑战,影响其充分发挥作用。

    1 对献血者健康检查对输血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血站管理者和献血者健康检查人员更加强调血液检测对输血安全的重要性,忽视了献血者健康检查的作用,导致其作用难以发挥。确实,血液检测对输血安全的作用无法替代,尤其随着实验室管理、检测技术、设备、试剂的进步,所发挥的作用更加显著。但输血安全不能单纯依靠血液检测,毕竟,血液检测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检测项目有限,检测的传染病项目只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4种[3];二是由于“窗口期”等因素,开展检测的4种传染病也存在漏检可能。因此,在献血者健康检查环节发挥源头控制作用,排除高危献血者,与血液检测形成互补作用,输血安全才会更有保障。

    2 献血者动机多样化

    理想状态下,献血者完全出于利他主义动机,为帮助需要输血的患者而献血,出于这种动机,具有高危行为者自然不会参加献血,血液质量更有保障,国家也是基于此而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存在出于其他动机的献血者,主要有:

    2.1 为完成单位献血任务而献血。为保证临床血液供应,向辖区内各单位下达献血任务,是比较常见的做法,而各单位为完成任务,除了宣传倡议,也会采取行政命令,高额奖励,甚至雇人献血等手段。

    2.2 为亲友用血而献血。互助献血是无偿献血的一种形式,对于保证临床血液供应有着积极意义,但有些医疗机构和血站在执行此政策时过于生硬,让患者特别是择期手术者产生“要用血,必须动员亲友互助献血”的错觉。有些地方执行用血互助金制度,不符合免交条件的患者用血时需要缴纳互助金,亲友献血后在予以返还。为用上血,或者尽快用上血以及互助金返还,患者只有寻求亲友互助献血[4]

    2.3 为化验而献血。尽管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艾滋病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免费检测服务,但仍有极少部分人或者不了解政策,或者担心个人隐私问题,又或者希望化验和献血救人一举两得,还是选择通过献血以达到检测输血传播疾病的目的。

    2.4 恶意献血。此种情况虽然罕见,但危害极大。有人身患传染病,出于报复社会的心态,隐瞒病史,故意献血,意图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

    出于以上非利他主义动机的献血者,在健康不佳或存在感染输血传播疾病的状态下也不愿主动暴露自己不适合献血的原因,给输血安全带来隐患。

    3 献血环境的局限性,不利于献血者健康检查工作充分展开

    为方便献血者献血,流动献血车成为非常常见的献血场所,不过流动献血车空间相对有限,功能分区难以完全符合要求,难以提供能够完全保护个人隐私的空间,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献血者健康检查中的征询工作和某些体格检查。

    4 献血者档案没有全国联网,既往献血史查询存在盲区

    通过查询献血者的既往献血史,可以了解献血者在血站的血液检查结果。现在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实现全国联网,对于曾在外地献血的献血者,无法通过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查询得知结果,而通过询问献血者这种方式,则受献血者记忆力和外地血站献血回访是否到位的影响,征询结果准确性没有保证。

    5 工作人员人手不足

    虽然每个采血点会尽量配备足够的人手,但献血人群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难以避免在某一个献血点的某一个时间段,会出现献血者人数超出工作人员负荷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工作量大,另一方面,献血者等候时间太长,可能产生负面情绪,对于健康检查不会那么配合,因此,增大了献血者健康检查工作不到位的可能。

    6 工作人员采血任务压力

    血站出于内部管理效率的需要,通常会给各个采血点分配一定的献血任务,并予以考核;另外,今年来各地血荒频现,进一步加大了采血压力。这种采血任务压力,容易导致血站工作人员在献血者健康检查环节做出不适合献血结论的底气不足,因为献血者健康检查环节相对于血液检测环节而言,后者判断标准十分客观,有明确的临界值,而前者则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为了采集更多血液,是否适宜献血判断尺度自然难免偏向宽松。

    要应对以上挑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6.1 提高对献血者健康检查的重视力度。从全面质量管理、全程质量管理角度出发,把献血者健康检查作为输血安全的关键环节来抓。

    6.2 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扩大无偿献血人群。当社会公众积极参加无偿献血,血液供应充足时,影响献血者健康检查的多个问题将迎刃而解:单位献血任务、献血互助金制度可以淡化乃至取消,倡议互助献血而不强求,出于非利他主义动机的献血者将大幅减少;采血点可以减少数量,弱化流动采血车作用,改善献血服务环境,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健康检查条件;采血点工作人员精力不再专注于如何增加血液采集数量,重心可以转移到保障血液质量上来。

    6.3 探讨献血者档案共享机制,至少争取处于永久屏蔽状态的献血者档案能实现共享,全国所有血站能够识别将其识别,避免其再次献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8-10-1.

    [2] 季阳,郑忠伟,庄文,等.保障我国输血安全的策略和措施.中国输血杂志,2007,20(5):359-36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6-1.

    [4] 李彬,李丽兰,廖燕,等.刍议互助献血与替代献血之甄别.当代医学,2010,16(31):36. (黄才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