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不生病的智慧”(2)
发现,《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手到病自除——“圣手医师”杨奕的不生病真法》、《不生病的智慧》、《把健康彻底说清楚》等健康养生类图书依然占据销售前十位。
随着健康养生类图书数量不断增多,原先“精品选出”的形势显得后继乏力,在利益的驱动下,盲目跟风日渐严重。图书选题重复,缺乏新意,结构、内容多有雷同:东拼西凑、相互抄袭、制作粗糙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读者埋怨,在书店挑花了眼,买回去之后却发现没有什么指导价值。更有甚者,编写人员并非专业人士,出版社为图经济利益也把关不严,以致离谱的内容、违背科学精神的“惊人”理论草率出笼。如此图书,必然会损害读者的健康。
众多“养生专家”应运而生,这中间有真有假。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养生行业的火爆?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徐立然说,伪专家会玩概念,会制造噱头吸引大家的兴趣。而真正的专家都很忙,没有时间。而且通常他们的专著更注重理论性,老百姓不容易看懂。专家毕竟不是作家,再加上中医术语比较艰深,翻译成便于传播的话语.需要一番工夫。
中医名家刘志明先生出身六代中医世家,不仅是中医师、研究员,而且在名扬北京的背景崔月犁传统医血研究中心(注:崔月犁是卫生部部长)、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坐诊。他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身体透支,城市人群的亚健康早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求医难、看病贵的现状,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求医不如求己、日常保健养生的重要。
于是,老百姓把眼光转向了中国的医学精髓:中医养生。在老百姓看来,中医的养生方法成本低廉、简单易学,同时,副作用又不是很明显。有一位网友说:“反正都是平常吃的一些食物,也不会吃伤人。”
很多养生电视节目观众多、养生书籍畅销,正是适应这一现状而生。
专家马进举说,目前,老百姓一窝蜂地追捧“中医养生”,其实在这个事件背后,也反映了目前“看病贵看病难”的一个社会顽疾。
有网友说:“去医院看个感冒,动不动数百元,更何况是一些大病呢,普通老百姓谁承担得起?”
穷人并不是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而是缺少维护生命的金钱,所以他们得了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只能靠身体硬扛。穷人若是得了癌症,吃不起药,也化疗不起,只能放弃治疗。这时,“大师”张悟本等一些伪养生专家出现了,他们告诉全国民众:白萝卜、绿豆和长茄子能治癌症、糖尿病和心肺肾病。而白萝卜、绿豆和长茄子对于老百姓来说,价廉易得,为什么不去试试呢?更何况这还是号称“大师”的人讲的。
马进举说,其实,这种做法,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贫困时,经常被大多贫困老百姓采用,“那时,生个什么病,老百姓喜欢用食疗等偏方。”而现在,当老百姓的收入增长赶不上医疗费用增长时,又会转而求助于“中医养生”、“中医治疗”。因此,他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在关注“张悟本”事件时,也能深层次考虑老百姓的就医问题。
养生之道为何自相矛盾
令人可笑的是,不少读者在阅读或运用健康类图书知识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健康类图书在其论点论据上不但不具操作性,而且相互矛盾,甚至还出现一些奇谈怪论。
今年年初某电视台栏目播出了张悟本的系列讲座,32岁的周亮在看了第一集后,就成了张悟本的忠实“粉丝”,每期都看,觉得他的讲座观念新颖,很有道理。在被张悟本的理论深深吸引的那段日子,周亮曾试着生吃冬瓜汁、晚上不吃荤,还动员别人也跟着做。前段时间张悟本被中央电视台戳穿后,周亮开始怀疑,这些专家们所谓的养生之道中,有多少是真实有效的呢?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先生从养生类书架上抽出几本书,翻开给记者看——
蔬菜水果可不可以多吃?有一本养生书认为生蔬菜有让身体变冷的作用,所以不要多吃,如果吃的话要放上能使体温上升的盐加以中和;而另外一本则认为多吃些生拌菜一类的素食,可以把肝火降下来,让身体达到一个平衡。
周先生说:“说实话,这些养生的书我以前买了很多,但是现在我发现自己越看越糊涂,不知道究竟该相信谁。”
在《不生病的智慧》和《求医不如求己》这两本书中,关于吃不吃早餐的问题,两本书完全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不生病的智慧》中提到早餐必须要吃,如果不吃早餐,胆汁就容易堆积在胆囊中,形成结石。而《求医不如求己》一书中又说不宜吃早餐,不要让早餐成为肠胃的负担。
一位从事媒体工作的杨女士表示,她平时特别喜欢吃菠菜,但现在“越看越糊涂”,“一本书里说,菠菜富含铁质,多吃可以补血。而另一本书中则表示,菠菜含大量草酸,对人体所需的锌、钙有不可低估的破坏作用,不可把它当做富含铁质的食物来食用。”“真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随后的采访中,记者走访了几家书市。在养生书籍中,记者随手翻了翻,就找到了对“洗脸”这个生活基本动作截然不同的保养方法。其中一本提出,“洗脸最好要用冷水,刺激脸部血管,有助于分泌皮脂,长期坚持可以保证皮肤健康。”而另一书却相反地认为,“洗脸要用温水,毛孔扩张有利于清洁。”
再如,书中提到“猪肉可跟大豆一起煮”,而另一本书却认为“猪肉和大豆相克,营养容易流失,还易引起不适。”两本书都对自己支持观点解释得头头是道,但究竟孰是孰非,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根本无从辨别。
一本名为《吃错了当然会生病》的养生书中提道:“牛奶是给牛喝的,不是给人喝的。”如此抓人眼球的说法,让这本书在一些地区四个月卖出了10万册。去年在上海全面下架的《无毒一身轻》,告诉读者要少吃鱼、肉,不然易患骨质疏松、癌症以及气喘:吃菜也要尽量带皮吃,香蕉皮营养价值最高。这本书一经发行,不少读者盲目跟从,改变长久以来的饮食习惯,不沾鱼、肉,还专门啃“果皮”。
养生书籍良莠不齐,自相矛盾,莫衷一是,让读者看后云里雾里,真假不辨。“市面上的养生书数不胜数,要在书丛中脱颖而出,奇谈怪论能抓眼球就是卖点。”一位业内人士说,越是奇怪的说法,越是能引起读者好奇,争议也越大,这些书多数都是作者当成作文来构思创作的,根本不是科普,无从考证其科学性。
面对混杂的养生理念,如何去伪存真?作为医学知识有限的个人,应该如何去鉴别这些被各种编制的名誉和身份的光环所笼罩的“养生专家”的养生理念呢?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陶茂宣告诫大家,一方面公众要对提出来颠覆传统的健康观念的人提高警惕,要看看他这种观点能不能拿出科学证据。另一方面要看看宣讲的人资历是什么,他有没有医学或营养学的背景。可以咨询相关政府部门,通过这个途径来了解有关方面的情况,也可以从相关专家方面来了解情况。比如宣传说吃这几种东西可以治高血压,我们可以听听医学专家的看法。此外,还要看他宣传的内容是不是一药治百病,或者某种东西可以治多种疾病,如果是这样就是有问题的。
如何走出“伪科学”的养生怪圈,已令国人深思。在卫生部去年做的关于国民健康素养的调查中,整体具(梁高红)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