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健康》 > 2004年第12期
编号:11041566
迟到的“早晨”(1)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2月1日 《大众健康》 2004年第12期
     明尼苏达说,她是我们的第一位中国“杰出校友”

    2004年8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了这样一件事,为外国留学生及访问学者,设立了一个“杰出校友奖”。

    25年,其间慕名到此求学的人,闪现着各种肤色,一茬接着一茬。如果将这些人按国籍排成队伍,不亚于奥林匹克的入场式。而通常,最能经得住考验的东西莫过于时间。占据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不算敷衍。最终,明大的中国“杰出校友”的称号落到了她的身上。

    她是吴希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我国著名的小儿神经学专家。

    历史说,她所代表的一拨人是“末代傻瓜”

    吴希如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向美正式派遣的早期留学生。1979年10月到1981年11月间,吴用她纤巧的身躯在明大校园、那个对新中国学者一片空白的环境中,播撒下了属于“共和国”的别样气息。之后,尽管这里的老师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是有关她的印记却是丝毫没有风化地保留下来。

    吴希如属于建国后的第二批大学生,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出国那年她45岁。从照片看,肩头依然甩着牛角型的辫梢。当年吴所代表的留学生们给美国校园投下太多的新奇和不解。首先是外观,衣着单调,色泽灰暗,直观的错觉,仿佛总有一股寒气包裹着他们。

    更大的古怪当数不会制造笑容的面孔。这完全归功于历史的雕琢。每一张脸上留着“四清”、“社教”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底色和纹路。那时,即便是在国内,他们也归于古板一族。英语补习课上,这些超龄的学生甚至让老师不能容忍。同样是幽默的段子或是滑稽的俚语,换上应届的学生们会笑得肚子疼。可是他们,每一张脸都像是冷冰冰的铁板,搞得课堂气氛索然无味。最终老师面露愠色:“这样的学生我再也不想教了。”

    那一年,著名的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得知吴希如即将到美,非常高兴。吴的飞机刚刚落地,他的电话便打到中国大使馆。“希如呀,已经到了华盛顿了,无论如何到我这儿停留两天。往返纽约的机票我给你出。”毕竟,大洋东西,遥遥30多年,几乎音讯全无;毕竟她是自己的恩师、大科学家吴有训的女儿;毕竟曾经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中一起在昆明的农村中度过。那么多的童真童趣,终于等到两鬓斑白时异国相遇……但是,电话的这边,当年的吴大妹,眼下被“使命”浇铸得钢筋铁骨一般。既是“使命”必与沉重相连。于是,欢聚、倾谈、观光、浪漫……所有上天赋予人类的轻松元素在吴希如的心里统统冻结。此时,她的眼中更多的是紧张。因为凭着专业的敏感她已经意识到,即将面对的差距远比预想的差距要严酷得多。而弥合差距只有从落地的那一刻起,然后,从每一分钟里挤出缩短差距的有效分子。于是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8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