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健康》 > 2007年第2期
编号:12067404
“白骨精”遭遇慢性疲劳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日 《大众健康》 2007年第2期
     慢性疲劳分3个等级

    美国针对“9·11”事件进行了一项有关慢性疲劳的调查。他们将慢性疲劳分为3个等级:1、延期疲劳:指不能解释的疲劳持续1个月左右;2、慢性疲劳:指疲劳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包括6个月);3、慢性疲劳综合征:以慢性持久或反复发作的脑力和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其中以抑郁、焦虑等症状为核心的心理疲劳是必备条件。有学者指出,这3种疲劳的发生都与长期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应激引起的情绪障碍关系密切。

    我国40岁以上“白领”40%有慢性疲劳

    在西方,慢性疲劳综合征多发生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白人中,而医护人员的发生率又高于一般人群。在我国,40岁以上的白领阶层中慢性疲劳的情况比较突出,其中75%属于亚健康人群,40%左右有慢性疲劳,这其中的1/10将发展成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标准有12项:(1)不易缓解的体力和心理疲劳;(2)无明确原因的乏力;(3)失眠早醒;(4)头胀、头痛;(5)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6)食欲不振;(7)胸闷或不定位疼痛,如肩部或腰背痛;(8)心情压抑、焦虑、好发脾气;(9)兴趣减退,活力不足;(10)性功能减退;(11)低热;(12)咽干痛或喉部堵塞感。上述12项症状标准中符合8项以上,并具备以下2项诊断标准者,可以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1)持久或反复发作的疲劳,持续6个月以上;(2)经过追踪观察可以排除引起慢性疲劳的器质性疾病。
, http://www.100md.com
    关于慢性疲劳的调查

    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针对中国经商人员的调查发现,在1576位高级经理中有70%受到压力过大的困扰,27%出现了心理衰竭,即身体、情绪和心理上的消耗殆尽状态。他们自觉身心疲劳,过度透支,表现出疲于应付和精力减退等现象。

    中科院心理所对某大型企业(11万余人)的调查结果显示,职位越高,承受的压力越大,心理障碍也越多。有31.95%与11.21%的人曾患有或正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以及神经衰弱等多种神经症或情感障碍。北京律师协会组织5000多名律师进行健康体检。律师们的年龄集中在20-40岁,其中体检结果完全正常的仅有134人。律师们提到的最多的问题是压力太大、心情紧张和体力活动太少。

    在精英群体中容易出现的心理特点是相对剥夺感。由于精英群体均受过高等教育,期望值高,事业心强,多能勤奋甚至玩命工作。当他们实际得到的与期望得到的存在很大的差距时,很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危机意识强烈,并把这种剥夺感压抑在内心,长期处在压抑状态时,会经过警觉、反抗和耗尽3个阶段,最后身心疲惫不堪、厌倦、沮丧、悲观失望、失去创新能力和生命活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 百拇医药
    精英人物出现“过劳死”

    近年来,媒体关于精英人物的报道常与“过劳死”联系在一起。过劳死这个名词来自日语的“过劳死”,反映了日本人对工作的狂热。过劳死是由过劳和过分紧张、焦虑、冲动等心理因素促发急性心血管事件引起的猝死。研究人员对日本1615例年龄在40-65岁长期疲劳并有高血压的雇员平均随访观察5.6年,发现在每日超时工作>5小时的员工中,发生了38起心血管事件引起的猝死。猝死者生前均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促发因素与工作性质过分紧张、劳累,环境不佳以及情绪烦躁、焦虑、愤怒和冲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报》公布了一份跟踪观察了10年左右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的结果,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至53-54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市的平均寿命75.85岁降低近20岁;而在上海地区,1994年调查的科技人员平均死亡年龄为67岁,比全市职业人群早逝3.26岁,其中15.6%发生在35-54岁的早逝年龄段。
, 百拇医药
    如何能够缓解工作压力,摆脱慢性疲劳

    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连续不休息地工作。

    1、工作数小时之后,应有短暂的休息。休息时间宜交替活动人体的各个部位,如左撇子宜多运动右侧肢体,脑力劳动者宜多活动肢体和颈、腰部。

    2、减少夜生活,提倡早睡早起,保证必要的睡眠时间。

    3、转移注意力,释放和忘却烦恼,下班后选择一种与工作无关,既能放松又有兴趣的活动,如跳舞、听音乐或游泳,调节情绪并缓解疲劳。

    4、定期参加体检,早期发现存在的心血管疾病,及时加以干预。

    二、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