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大众健康》 > 2014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663709
慢性危重病:生死之间,进退维谷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大众健康2014年第4期
     2012年8月,查理·阿特金森正处于他网球的黄金时期。最近在一场双打比赛中,七十六岁的他以一击完美的正手击球轻松战胜他的儿子。但是有一天,当他和他的家人从位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家里出发前往新罕布什尔时,阿特金森发起了高烧。在当地的一家急诊室里,医生们怀疑他染上了尿道传染病。阿特金森的儿子担心有更严重的问题没有被检查出来,就将他转回了位于波士顿的麻省综合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当阿特金森到达医院时,他已像患有小儿麻痹症一样瘫痪了。他被送往重症监护病房,最终被诊断出感染了严重的西尼罗病毒。他被一只蚊子给打败了。

    在重症监护病房住了一个月后,阿特金森的病情好转,可以出院了。他“成功了”,但却要依靠呼吸机生存,并且头脑糊涂——他只能辨别自己的名字。虽然他并未意识到,但他已经跨过那一条无形的门槛,进入到一个漫长的病痛和渺茫的康复希望相交织的地域——“慢性危重病(chronic critical illness)”的地狱。

    这个名词最初创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用来形容那些在一次重大疾病或者外科手术后存活了下来,却要依赖生命维持设备生存下去的病人。是仅仅活着离开重症病房还是完全康复,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而这一词语则是体现这一社会现象的最好范例。虽然活着离开重症病房的病人身上会有伤疤,但那些慢性危重病患者一般都要靠呼吸机生存,还极易遭受感染,并且还要忍受大脑功能障碍的痛苦,如间歇性焦虑和昏迷。更糟糕的是,他们康复的希望非常渺茫。他们之中,一半的人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而那些坚持下来了的人,许多都要在专门机构接受收容治疗,只有百分之十的人能够康复到可以自理的程度。在任一历史时期,这样的病人在美国都有10万左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