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大众健康》 > 2014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640216
历史博物馆(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1日 大众健康2014年第10期
     近期的云南鲁甸地震中,拥有234年历史的拖姑清真寺在众多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纷纷倒塌之时,这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木构建筑却完好无损。

    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自然界的严寒酷暑而建起了房屋,并将其发展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形式。

    建筑虽为人造物,但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始终是古今中外建筑师们的理想。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而言,便是对“天人合一”的追求,而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主旨。建筑与养生,两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却有着共通的内在精神,都浸淫于古人和合之道的哲学中。

    传统建筑的抗震设计

    近期的云南鲁甸地震中,拥有234年历史的拖姑清真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众多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纷纷倒塌之时,这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木构建筑却完好无损。鲁甸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地震,最近几十年,5级以上的地震就有20余次,而这座清真寺始终屹立不倒。

    今年四川芦山的地震中,始建于北宋的平襄楼、始建于元代的青龙寺,以及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张家大院主体结构均未受破坏,还成为受灾群众的安置场所,可谓坚强的生命守护者。

    事实上,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优异的抗震性能早已在历次地震中得到验证。始建于辽代的山西应县木塔、始建于唐代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传统建筑何以在地震中屹立不倒?有人将其概括为“以柔克刚”的建筑思维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9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