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健康》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205589
网络虽好 也要用对(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大众健康2018年第1期
网络虽好 也要用对

     生了病每个人都想找到最好的医生,同时借助网上咨询,可以便捷地获得医疗资源,并且与面诊互为补充。

    网上如何选医生

    在中国,大家看病第一步是选择医院,然后再选择医生。在不同级别的医院,医生的整体水平会有较大的差异,在级别高的医院找到靠谱医生的概率会大于级别低的医院,但要在同级别的医院筛选出靠谱的医生确实有难度。一般来说,病人找医生着重搜口碑、职称年资等。

    口碑:医生的口碑对病人的选择影响很大。以前很多医生是靠病人的口口相传成为了名医,在互联网时代也产生了不少通过网络传播的名医。现在很多医院把患者满意度作为考核医生的指标,但我要泼冷水的是,患者的口碑和医生的靠谱程度相关度并不大。

    要了解一个医生,一个科室的同事都需要共处几个月甚至大半年才能有个大概判断,而患者和医生接触的时间非常有限,很多时候只是門诊短短数分钟,住院也大多几天半月,而且医学专业性很强,有些药物用了短期内会有很明显效果,但远期可能造成伤害。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患者的态度也会影响医生的决策,“圆滑”一点的医生会顺着患者的要求而不是遵照医疗原则来治疗,网上口碑可能反而更好,患者不太可能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出一个医生医术的好坏。除了在一些以改善患者外观满意度为目的专业里,比如整形、口腔正畸等,可以参考一下患者的口碑,其他医学专业用口碑来衡量医生并非完全可靠。患者口碑唯一可以用来参考的是医生的态度。如果你很在意医生的态度,上一些就医类网站看看他的投票和评价是个不错的方法。

    也有人说通过医院里的熟人打听医生会比较可靠,同事的口碑肯定比患者的口碑要靠谱一些。但除非是同一个科室,或者关系密切的科室的同事,不然参考意义也不大。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口碑都不靠谱,医生在自己专业领域范围内的口碑是比较靠谱的。比如医生碰到自己,甚至自己医院的医生也没信心处理好的疾病,他们再推荐你去找某专家,那被推荐的人基本是靠谱的,但需要被医生推荐去外院治疗的病人是很少的。

    职称和年资:医生的职称和年资一般都可以查得到。中国医生是以职称来划分等级,职称的评定主要和工作年限,科研及写论文有关。工作到了一定年限,就可以考个主治,过几年再申请到了课题,发表几篇论文,把副高级职称一考,终究也会成为主任医师。一般来说,职称高代表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但有些博士读书时很少上临床,工作后很快就可以直接考副高,再多几年就把主任医师的职称拿到了,但临床经验却很欠缺。

    医生这个职业还是很注重经验的,至少要在临床摸爬滚打那么些年才能把该见的病都见上,很少有人能在实验室里摸索成为名医。相反,有些医生喜欢临床但不善科研,拿不到课题也发不了好文章,职称就停留在主治医生这个级别,但业务能力却很强。所以我个人觉得相对于职称,医生工作的年资更重要。

    那应该找什么年资的医生比较好呢?就医生培养训练体系来说,住院医生还处于学习训练的阶段,不太可能独当一面,所以看病最好是找主治以上的医生,很多医院也规定有主治医师职称的医生才能出专科门诊。在主治以上的医生里,我个人认为工作时间在10年-25年的医生比较合适。这个年龄段的医生完成了基础训练,技术已经成熟,而且一直身处临床一线,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体力和精力相对比较旺盛,临床决策也会相对勇敢一些,而且他们还处于攀爬阶段,和同事存在一定竞争,知识更新和技术提升的动力也更大一些。

    如何利用网络咨询

    网络咨询不能替代医生的当面诊疗,这是事实。看病需要视、触、叩、听,隔着网络顶多能完成视、听两项,而且在循证医学时代,诊断对化验、辅助检查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除了少数疾病,能在网络上完成诊断的病很少。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也有面诊不具有的优势。它没有地域的限制,而且快捷便利。对偏远、医疗落后地区的人来说,要得到可靠的医疗服务很难,现在借助网络,可以问到全国最好的医生。对于一些专科问题,哪怕是隔着网络,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给的意见,可靠度未必会比当地医生面诊的低。对大城市来说,大医院常常人满为患。患者一些不复杂的健康问题,有时只想问医生几句话,比如请教一下孩子喂养、睡眠问题,去社区医院担心医生不可靠,去大医院要排队挂号大半天,时间和精力成本都很大,有了网络,就可以用小成本问到自己信任的医生。

    此外,到网络上接受咨询的医生,往往是具有自我品牌意识的医生,对自己咨询的质量和态度也会有更高要求。相对于在医院里,在网上医生可以为自己的服务设定自己认可的价格,他可以通过纯粹的技术服务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面诊和网络资讯,并不是谁要替代谁,而是可以互为补充。那怎样才能得到可靠的网络咨询呢,如何在网上向医生咨询呢?

    社交媒体查可靠资讯:

    1.选择恰当的医生。有的医生很喜欢在网上和网友互动问答,而有的医生几乎不这样做,甚至在简介里明确注明微博不接受问诊。向前面那种医生提问,得到答复的概率自然更高。向粉丝少的医生提问比粉丝多的医生提问,得到回复的机会大得多。现在医院的分科越来越越细,很多医生只诊治少数几种病,对于自己专科内的疾病,医生会更有把握,回答的意愿自然高。比如拿儿科问题问儿科医生,得到答复的概率肯定比问内科医生高。

    2.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在微博上,如果想得到回复,@医生比发私信给医生得到回答的机会要大得多;在微信公众号上,在留言区留言比对话框发送消息得到回答的机会要大得多。原因是私信和对话框的消息是私密的,你的隐私是得到了保护,但医生往往更愿意选择公开的问题去回答,目的是为了增加信息的传播。同时@多位医生比@一位医生得到回复的机会小得多。@的医生越多,责任分摊得越薄,医生回答的意愿也就越低,除非你的问题很典型且具有传播性。

    3.选择恰当时机。在微博和微信刚发布的时候,医生往往会看一下评论,然后挑选部分评论回复并上墙,而后面的评论就很少看了,所以“趁热”提问很重要。 (裴洪岗)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