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健康》 > 2018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294708
漂洋过海去看病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1日 《大众健康》2018年第7期
    

    即便只是出国旅游,想到语言的障碍、环境的陌生、文化的差异,跃跃欲试的心情不免都要打点折扣。而对某些病人,特别是晚期癌症病人来说,他们孤注一掷迈过这些藩篱奔向海外,祈望的不仅是生命奇迹的发生,还有身为病人的尊严。

    医生在意病人的感受

    浙江的沈先生近年来时常觉得颈椎酸痛,开始没在意,直到2012年春节期间,颈椎病越发厉害,有时会觉得手指发麻,看来是有必要看医生了。这一看却看出了大问题,当地医院的主任看过片子,有些迟疑地告诉他一个新名词:骨巨细胞瘤。更要命的是,肿瘤的位置非常不好,已经侵蚀颈椎的第二、三、四关节,需要做全置换手术,手术风险非常大。

    不手术,结果就是瘫痪。手术,则意味着有可能人财两空。怎么办?沈先生一家前往上海咨询知名专家,问到“术后会如何”这个问题时,专家扔给沈先生家人一句话:“不做手术,你短时间内就会瘫痪丧命,谁还管手术后的感受?”这让一家人非常难受。在网上查询了解到手术方法是美国人发明的,手术材料也是美国制造的,刚好沈先生的妹妹在旧金山,于是他们决定去美国动这个手术。

    半年后,在加州大學旧金山分院医疗中心,沈先生初诊时就有专门的免费翻译陪同,以防理解出错,耽误病情。考虑到病情的复杂性,接诊的美国医生给他们详细分析了颈椎这个位置肿瘤的8种可能性,以及每一种可能性的治疗方法、后续的防范和复发情况。“我们如同上了一堂惊心动魄的医学课,旁边还放着脊椎模型,医生不时拿过来比划具体的位置给我们看。讲完后,医生还微笑着问我‘Any question’。”

    让沈先生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美国医生亲切地问了他一句:“现在感觉痛吗?需要我开止痛药给你吗?”国内国外看病,时间不短,沈先生还是第一次被医生问及个人感受,瞬间百感交集。最终,沈先生在美国接受了20次放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在他的《看病日志》中,他写道:“身为病人和家属,有医生在意你的感受,主动帮你化解痛苦,就是莫大的安慰和支撑。”

    患者健康永远排第一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多年研究美国梅奥医院的服务理念。他认为,在医院这个场所,重要的不是服务者承诺了什么,而是被服务者感知到了什么。“在梅奥的儿科病房里,孩子们不会被白大褂吓到,他们看到的都是身着便装的叔叔阿姨。为了病人不被打扰,护士甚至可以把梅奥医院的总裁挡在门外,而这位总裁完全服从安排,丝毫也不会生气。”王一方认为,“病人的状态与需要被照顾到了,这样的医院才真有吸引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女士,两年前陪着丈夫在美国看病,虽然最后的结果不如人意,但她对美国医院服务的认同却溢于言表:“他们对病人很友善,对家属也是。服务周到,尽量满足你的各种需求。即使想喝一杯水,按下铃,护士也会过来帮忙。给你的感觉就是,救死扶伤是第一位的,钱是其次的。”

    王一方教授的学生谢广宽对此则有切身体会。2012年4月14日下午,在美国进修的谢广宽陪同好友参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不料朋友突然呕吐不止、头昏目眩,被紧急送到奥克兰所罗门医学中心。在医院,患者得到了妥善诊治,医生问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关注患者的病情信息和感受,自始至终没有人让患者排队交过费。过了一两个月,医院才把账单邮寄给患者。谢广宽说:“美国的付费方式是服务后收费,急诊医生首先考虑的是患者的健康和他们急需的医疗照护,而不是患者的支付能力。”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6年,但谢广宽仍能记得很多细节。包括他的好友和家属在候诊和等待时,可以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和报纸;患者的检查都是在一个诊室里完成,不用四处奔波;尿液等送检标本通过自动传送带送到化验室,不用家属端着四处打听;医生护士来做检查时,都已经详细了解了患者的相关资料,亲切地打招呼、耐心地检查,患者感受到的是温馨。

    更专业,更有人情味

    当然,即便美国的医院也并非天堂,难免也有医疗事故,用药错误、手术错误、治疗感染等都难以百分之百避免。具体到每一位病人,没有医院能预言结果,特别是那些在国内治疗失败,前往美国寻求最后一丝希望的重症病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美医疗发展联盟创始人赵强说,一般人生病了都首选在本地看,没有谁会在第一时间想去美国看病。他身边的一些例子,也是先在国内看,看不好了,再去国外。所以,在出国看病的人流中,有相当大的一支,是病情相对严重的中晚期患者。对这个群体而言,能不能治好病很不好说,但他们却都有寻求更好医疗服务的念头。

    赵强撰有《揭秘美国医疗制度及其相关行业》一书,身边每有亲戚朋友问起到美国看病的事,他都会坦然相告:“从医疗技术上来说,中美之间难言有多大的差距,只是,美国有些新药尚未在国内上市,某些技术手段相对较成熟,管理上更为严密规范,团队协作精神强一些。作为患者,应该做出有针对性的选择。像是某些消化道肿瘤患者,美国病例很少,国内的医院和医生更有经验。”

    综合来看,美国医疗最大的优势还在于,看病程序更加人性化,给患者的体验更好。赵强有一位朋友就跟他说:“国外的就医环境好,硬件条件如同国内的私立医院,就诊者较少,秩序井然;软件就是医生的态度好,不用你求爷爷告奶奶地找熟人,连做个检查都要想方设法。”总之一句话,“人家更专业,更有人情味”。

    医疗大V龚晓明2003年曾在美国洛杉矶金·德鲁医疗中心进修,他记录的见闻也印证了这一点。龚晓明的老师Fukushima等电梯时,看到远处一位病人坐在轮椅上被推过来,就会优雅地将电梯门一挡,等待病人的轮椅先进电梯。探望剖宫产后的病人,Fukushima会搀她下床,有时还拿出自己的相机,给新生儿拍照。第二天早上,他会拿着在家里打印好的照片送到妈妈床前。

    先行权衡风险和利弊

    赵强认为,应该根据收入层次对到境外看病人群进行细分,并给出具体建议。对于富豪来说,如果身体允许,可以选择出国看病;对于国内的中产阶级来说,出国看病花费巨大效果却难以保证,就有必要先行权衡风险和利弊。经济上宽裕的早期癌症病人,选择出国看病的性价比高一些。“美国早期肿瘤的治疗效果比较好,采用个性化的治疗,生存率高,副作用小,治疗之后生存质量比较高。”赵强说,“而到了癌症晚期,可能去哪儿看效果都不好说。”

    一般来说,赵强会推荐晚期患者先跟美国大医院联系远程会诊。外语能力强、对自己病情了解的人,可以先上网搜索相关信息,找到针对自己病症的医院,然后进到医院的官网好好看看。很多国际性大医院都有国际接待部,直接在官网上就可以预约。如美国的安德森癌症中心,患者在官网提交申请后,医院会专门安排会中文的人员全程服务,甚至包括接机、预定酒店等。“这当中也会有一些阻碍,比如病历翻译、信息不足、检查方法不一致难以作为诊断参考等。会诊的费用一般在1500美元~3000美元之间,相对来说更保险。”

    赵强还补充一点说,国外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更多样化,有专门住院的医院、门诊康复、临终照护、长期护理的,能满足人不同阶段的需求,但国内医院能提供的医疗服务类型相对单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这也是一部分人到境外看病的缘由。 (余运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