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老年保健》 > 2004年第4期
编号:11095224
走近中成药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日 《中老年保健》 2004年第4期
     随着医疗改革的进行,“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店”,可以使小病小痛自行解决,既节省了开支,又不用到医院排队,可谓一举多得。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自2000年起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另一方面,近十多年来,随着对化学药品毒副作用认识的逐步加深,人们的眼光开始转向来自天然的中草药。中药因其具有疗效稳定、安全、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价格相对低廉以及对一些疑难病与慢性病疗效显著等特点,深受患者的欢迎。在国家公布的非处方药目录中中成药占到80%以上,中成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会越来越广泛。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对中成药的非处方药,就可以随意买、随意吃呢?

    名词链接: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英语称Prescription Drug;非处方药英语称Nonprescription Drug,在国外又称之为“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Over The Counter),简称OTC。此已成为非处方药的全球通称。

    疑惑篇

    日常生活中用药的几大误区

    1.“老毛病”现象

    某些患者凭着自我感觉不适,或个别明显体征,自我判断是“老毛病”,便不假思索地去买以前曾用过的某药。如此这样反复选用某药,将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

    2.随意增减药物用量

    有些病人用药不能按时定量,疗程不分长短,忘服、漏服、乱服现象时有发生。

    3.自诊不明,模仿他人用药

    有的病人并不清楚自己得的是什么病,感到某些症状与他人相似,就模仿他人用药,却忽视了一人会有多种疾病共存,同一种疾病会有多种症状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即使疾病相同,人与人之间还存在个体差异和不同诱发因素等。

    4.多药并用

    对一时难以确诊的疾病,有人采取多药并用,认为可防治兼顾。事实上无指征的多药并用,必定会搅乱人体正常防御功能,易引起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有时会产生并发症使病情加重,有时会掩盖病情症状,延误对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

    使用中成药,除了上述常见的一些认识误区外,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比如说:“中成药可以随便吃,反正中药没有副作用”;“很多中成药抗菌消炎的效果都挺好,经常吃点,可以预防感冒”;“中药西药一起吃效果会更好”等等,在后面的“提示篇”中将逐一给予澄清。

    解惑篇

    选用非处方药有何要诀呢?

    非处方药,一般具有安全性好、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小、质量稳定、应用方便、价格合理、易于贮存等优点。同时,标签与说明书颇为详细,且通俗易懂,便于阅读。但是,如果缺乏最基本的医药知识,盲目购买使用药品,反而会贻误诊治或加剧病情。那么,购药时就应注意:

    判断疾病病人购药前,应根据症状,结合自己掌握的医药知识,对疾病做出明确判断,也可向销售药品的专业人员咨询,以便准确选择药品。对于无法自我判断的疾病,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看说明书正规药品说明书,需具有批准文号、药名、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与适应证、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禁忌证等内容。病人应将其与自己的症状相对照,按说明书的服法合理使用。

    索取凭证购买药品后,应要求开具发票,写清药名等内容,并将其妥善保存、备查。

    准确用药遵照药品说明书,结合病人的性别、年龄、体重等因素,掌握用法、用量、次数、疗程。其中,用药量特别重要,因药物进入血液后,必须达到一定浓度,方能奏效。换言之,若用量不足,非但无效,反而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若用量过大,又会增加毒副反应,乃至引起药物中毒。

    检查期限对药品包装上标明的生产日期与有效期及贮存条件等,应用前须详细检查,若已过期,则不能使用。

    中成药具有作为OTC的条件吗?

    中药大多来自天然,很多中药还具有药食两用的特性,对人体相对安全。大部分中药临床应用的历史久远,在疗效上独具特色,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早在宋代,我国就有专门的“和剂局”制作成药供预防治疗疾病之用,并保留了大量的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的成方。这些“简便廉验”的成方流传至今,其疗效及安全性是不言而喻的。

    最常用的中成药,您该怎么买?

    有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居民首选常备药品是感冒药,其次是止咳药、止痛药、肠胃药、皮肤病药和眼药水。

    感冒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

    有人问,市场上有这么多治感冒的药,里面中成药也不少,该如何选择呢?

    中西医对感冒的解释各有不同,西医认为感冒是由病毒、混合感染、变态反应所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可分为普通感冒(中医称之为“伤风感冒”)与流行性感冒(中医称之为“时疫感冒”)。

    中医则认为感冒是人体感受风寒、风热等外邪所致,由于四季不同气候的变化和外感风邪与时疫毒邪之不同,再者由于体质的强弱与感受外邪轻重的不同,在证候表现上可分为风寒、风热、暑湿三大证型。中药治疗感冒讲究辨证论治,也就是根据患者所患感冒的类型对“症”下药。

    风寒感冒常见症状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清稀白痰、舌苔薄白,重者咳嗽声重。可选感冒软胶囊、感冒清热颗粒(冲剂)、午时茶颗粒等辛温发散作用较强的药品。

    风热感冒常见症状有恶风、发热、微有汗出、头胀痛、鼻塞流涕、喉痛口渴、舌苔薄白微黄,重者咳嗽、吐黄痰。可选羚翘解毒丸、银翘解毒片、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具有辛凉发散、清热解毒等作用缓和的药品。

    对于有风热感冒的症状而咳嗽明显者可选桑菊感冒片、桑菊感冒颗粒等具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作用的药物。而自觉发热恶寒交替出现,症状明显者则可选正柴胡饮颗粒、柴胡口服液等。

    暑湿感冒常发生于夏季,自觉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身热不畅、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肠鸣腹泻、舌苔黄腻。可选藿香正气软胶囊、藿香正气水、广东凉茶等。

    为什么服用同一种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有时效果好,有时效果却不明显呢?

    中医强调治疗疾病、选用药物时要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条件差异很大等客观因素,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常见的感冒病证有所不同。四季分明的北方,感冒多发生在冬春季节,以风寒或风热感冒为多见,治疗上以发散风寒、风热为主要原则;而在气候潮湿、温度相对较高的南方,感冒以暑湿感冒或挟湿的风寒风热感冒为多见,用药上则多选发散兼芳香化湿的药品。同属风寒感冒,在选择中成药时,北方地区习惯选用感冒清热颗粒之类,而南方地区习惯选用午时茶颗粒;对于暑湿感冒,在北方地区选用的药物以藿香正气类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广东凉茶更能切中病机。对于体质虚弱的老人、妇女,推荐参苏丸、参苏颗粒之类的具有扶正解表作用的药物。

    止咳药,中成药一枝独秀

    咳嗽是一种较常见的病症。一般来说,患病早期可自行选用OTC中成药,如服后疗效不佳,建议尽快去医院诊治。那么如何恰当地选用OTC中成药呢?从中医角度来说,咳嗽大致可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外感风寒咳嗽,其症状表现为:初起咳痰不畅、喉痒声重、痰稀薄,伴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治疗上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为原则,可选用通宣理肺丸及其口服液或颗粒。

    外感风热咳嗽,症状表现为痰黄、痰稠不易咳出、胸闷气促、咽喉疼痛。治疗上采用疏风肃肺法,可选用川贝清肺糖浆(露)或二母宁嗽丸。

    内伤痰热咳嗽,其症状表现为咳嗽痰多、痰粘稠不易吐出、口渴、面唇红赤、烦躁、进食差、大便秘结、小便黄。治疗用清肺化痰法,可选用橘红片、川贝止咳露、止嗽定喘口服液等。

    肺气逆咳嗽,特点是痰多色白、咳嗽喘促、气短胸闷。治疗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法,可选用苏子降气丸。

    肺燥咳嗽,特点是干咳少痰、咽喉干燥疼痛。治疗用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法,可选用养阴清肺膏,百合固金丸、秋梨润肺膏等。

    注意:部分止咳药中含有增快心率作用的成分,心脏病患者使用时需要注意。糖尿病患者在选用咳嗽类OTC中成药时应注意:糖浆(露)、口服液、膏等剂型因含蔗糖,应忌服,可选用无糖型或其他剂型替代。

    其他常见疾病的用药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中成药在缓解胃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病症方面功效卓著。特别适用于那些因消化系统功能失调造成的功能性病变,缓解各种不适症状的作用有时是西药所不能比拟的。

    胃痛:多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情绪紧张、气恼等因素引起,疼痛以胀痛、刺痛为多见,一般出现打嗝儿、排气后能有所缓解。这种胃痛多属于气滞胃痛,中成药治疗效果较好。一般可选用胃苏冲剂、气滞胃痛冲剂、越鞠保和丸等具有理气止痛作用的药物,轻者服用1到2次即可缓解。

    恶心、呕吐:诱因有很多种,其中饮食不当引起的比较常见。首选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藿香正气类,现在市场上可以见到多种剂型,口服液吸收迅速,起效快,但因口感差,很多人不能接受,经剂型改良,做成软胶囊克服了这个问题,疗效也很好,大家可以选用。

    腹泻:多因进食了不洁净的食物或者饮食没有节制,造成肠胃功能失常所致。一般还是主张首选藿香正气类。如果泄泻急迫,大便臭秽,肛门灼热,可选用葛根芩连颗粒;如果因食积引起,大便臭秽,便中可见未消化的食物,建议选用加味保和丸之类。

    便秘:让很多人都深感苦恼。需要指出的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对防治便秘至关重要。不要养成每天用药才能排便的习惯。但当便秘发作时,急需通便,可以借助一些药物帮助排便,以减轻痛苦。中成药常见的有新清宁片、麻仁滋脾丸等。这些成药中均含有大黄,适当应用有助于排便,但不适宜久用。

    提示篇

    饮食禁忌

    中药有忌口之说,某些饮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或使身体产生不适。因此在服用中成药时,要注意饮食的影响。药品说明书的“注意事项”中都做了详细说明。如服用治疗胃病的中成药时,要求少吃生冷、辛辣、油腻食物。服用治疗痛经的中成药时也要求忌食生冷。治疗荨麻疹、湿疹等皮肤病时,要求在服药期间禁忌酒类、鱼虾、羊肉等腥膻发散饮食,以免病情加重。

    辨证论治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中成药是否对证运用直接影响疗效。

    非处方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适应证能自我对照”。自购中成药不像买解热止痛的阿司匹林那样简单,自己属于哪种证型要心中有数。就说便秘,热毒内盛者伴有口干口臭,舌苔黄腻,或脸上起疖子、痤疮,适宜选用牛黄解毒片、新清宁片等;食积者表现为食少腹胀、大便奇臭,适宜用保和丸、沉香化滞丸等;体虚年老、排便困难者多属阴精亏虚,肠道失润,可选用麻仁滋脾丸等;伴有肛裂者可选用地榆槐角丸等。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双黄连、板蓝根等制剂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对于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有明确的疗效。因此人们经常将此类药当成预防类药物,有事没事都吃它几袋。特别是当气候变化或流感、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流行的季节,也有许多家长喜欢给小孩吃这样的药预防。事实上,这种做法违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

    总之,即使非处方中成药也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病因选购,最好找医生咨询一下。药证相符,疗效才好。

    不可轻信中药没有副作用的说法

    当您在用中成药时,要慎重小心,不要轻信“非处方中成药无毒副作用”的传说。任何药物都有毒副反应,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非处方中成药较为安全,是相对而言的。如果病因不明,病情不清,则以不用非处方药为好。若用药后出现皮疹、皮肤瘙痒或头昏、头晕、头疼、恶心、呕吐、心慌、胸闷等不良反应或有病情加重迹象,应立即停药,去找医生处理。

    中西药联合应用有讲究

    时下有些医生喜欢开“大处方”,联合用药。病人也认为“服药品种多,作用大,这种药不起作用,还有那种药呢”。特别对中药的使用,有人认为中药有辅助治疗作用,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把中药和西药搭配使用。殊不知这样的服药方法常可引起中毒。必须指出,有些药物相加有协同作用;有些药物相加,能引起药效变化;有些药相加,则引起不良反应。西药之间如此,中药和西药之间也不例外。所以,在中成药与西药合用时,一定要咨询医生,切不可自作主张。

    注意中病即止

    有人认为非处方中成药没有(或很少有)副作用,可以长期服用。其实并非如此,近日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某治疗便秘中成药一事,起因于一位患者状告因服用该药两年,结果导致习惯性便秘。还有些大便干结伴有食积的孩子,长期服用肥儿丸、沉香化滞丸等,饭量惊人,最终成了胖墩儿。

    其实这些药本身没有毒副作用,问题主要出在服用时间过长。一般经治疗症状消失后,就要及时停药,这就是“中病即止”(此“中”读作“众”,命中的意思)。

    妥善保管药品

    有些人为备不时之需,总是多买些药品作为家庭备用药。但常因缺乏对药物基本知识的了解以及家庭保存条件的限制,不能按药物的特性加以贮存保管,致使有些药物因吸潮、霉变、过期而造成浪费。因此家庭用药不宜多备、久备。在保管上要按照药物的理化性质,采取避光、防湿、低温、密闭等相应措施,并要经常查看、更换,确保家庭备用药品的质量。

    特别提示: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提倡建立“自我用药记录卡”,详细记录健康状况、所患疾病发展过程、所用药品名称、用法用量、以及用药前后变化情况等内容,作为自身保健档案资料,通过不断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对科学、合理使用非处方药物,提高健康素质将会有重要意义。, http://www.100md.com(李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