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与依那普利联用治疗老年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
![]() |
![]() |
近年来通过各项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胺碘酮的应用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胺碘酮是唯一试金石。我院运用胺碘酮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的52例患者为治疗组,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60~81岁,平均(68±3)岁。冠心病3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病程0.5,3年,平均2年。另将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的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2l例;平均年龄(66±2)岁。冠心病3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8例,病程1~4年,平均2.5年。入院时心率>100次/min。排除严重电解质紊乱和药物所致心律失常,无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肺部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无使用胺碘酮及依那普利禁忌证。治疗前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组患者均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第1天口服依那普利5 mg,连用3 d,若无低血压及干咳等明显不良反应,则第4天加至10 mg/d;胺碘酮75 mg,加5%葡糖糖20 ml稀释后10 min内静脉注射,随后以1 mg/min礴脉滴注维持,同时口服胺碘酮600 mg/d,若心率下降至<80次/min,则停止静脉给药,或维持静脉通道1d,4~7 d后减口服量至400 mg/d,2周后给200 mg/d维持,共观察4周,维持心率不低于60次/min。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和左心房内径(LA)。
1.3疗效判定(1)心功能: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有效:症状体征好转;无效:症状体征未改变。(2)心律控制情况:房颤心室率维持在60·70次/min。
1.4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疗效比较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2.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7%(P<0.05),见表1。
2.2心室率控制比较治疗组心室率控制总有效率57.7%,较对照组25.3%为高,(P<0.05),见表2。
2.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2组的LVEF、LVD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1例静脉用胺碘酮后出现恶心、呕吐,经对症治疗后缓解。
3 讨论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是心力衰竭时机体的重要适应机制之一,但持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过度增强可引起肾素一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系统的激活,更进一步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成为恶性循环,对心脏极为不利。房颤不仅加快心室率,减少心输出量,而且减少左室25%~30%的舒张期血容量,加重心衰。胺碘酮与依那普利联用,依那普利抑制RAS和交感神经系统,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从而减轻心脏后负荷,胺碘酮阻滞K+通道,延长房室结、心房、心室肌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减慢传导,安全、有效治疗心房颤动。另外胺碘酮可降低心力衰竭所致猝死的发生率,改善生存质量,是严重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治疗药物之一;依那普利有抑制醛固酮分泌,防止水钠潴留,改变低钾、低镁的作用,可预防或逆转心房电重构及结构重构,减少房颤复发。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心力衰竭伴房颤安全、可靠,尤其对于心衰伴房颤合并快速心室率的治疗更为合适,克服了单纯用洋地黄的弊端,同时胺碘酮具有选择性冠脉扩张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可针对性地用于慢性冠脉功能不全和心绞痛等冠心病合并心衰、房颤的治疗。依那普利要遵循初始剂量小,有效后剂量逐渐增加,加量要慢,不要中断用药的治疗原则,同时注意观察心率、甲状腺功能和肺纤维化、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加重房室传导阻滞,随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王 健 李 萍)
閻庣敻鍋婇崰鏇熺┍婵犲洤妫橀柛銉㈡櫇瑜帮拷
闂佺ǹ绻楀▍鏇㈠极閻愮儤鍎岄柣鎰靛墮椤庯拷
闁荤姴娲ょ€氼垶顢欓幋锕€绀勯柣妯诲絻缂嶏拷
闂佺懓鍚嬬划搴ㄥ磼閵娾晛鍗抽柡澶嬪焾濡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