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07年第1期
编号:11547454
“阿Q精神”在国外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1日 《老同志之友》 2007年第1期
     鲁迅笔下的“阿Q”已成举世闻名的“典型人物”。在某些情况下,“阿Q精神”的确可起到减轻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的积极作用。

    外国也有“阿Q精神”。俄国的著名作家契诃夫竭力将自己的“阿Q精神”灌注到民众中去。他曾写过一篇《生活是美好的》文章,其“腔调”和阿Q如出一辙:“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我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要是有穷亲戚到别墅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人不是警察……’依此类推。朋友,照着我的劝告去做吧,你的生活会欢乐无穷!”

    法国有一门新兴职业,叫“陪话女郎”。女郎专门陪你说话,你心中不管有什么“苦水”,尽管往她身上“倾泻”,“陪话女郎”可以为你排忧解难,以小时计费。陪话女郎一边认真聆听顾主的倾诉,一边插一些对方极爱听的语言,直到顾主心满意足地离去。

    日本人运用“阿Q精神”来推动生产有新招。厂长和董事长将自己的形象做成橡皮模具,置于一间“出气室”内,凡心中有气没处出的工人或职员,都可以到“出气室”对上司的模具拳打脚踢,大声怒骂,将怨气统统发泄出来。出了气,心理得以平衡,工作效率自然提高。

    “阿Q精神”对于那些心理受挫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使他们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不至于因心理压力得不到正确的疏导而出现失去理智的偏激行为。, http://www.100md.com(张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