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08年第6期
编号:11624667
润笔趣说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老同志之友》 2008年第6期
     润笔又称润例、润格、笔单,也就是今天通称的稿费或稿酬。

    关于“润笔”,还有一段来历。据《隋书》载,郑译因事母不孝被免官,但隋文帝念其开国之功擢升为刺史,特令内史令李德林拟诏,但李故意拖延时间不肯下笔。丞相跟郑译开玩笑说,内史令不肯动笔,只因“笔干”。郑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之后,“润笔”便成为稿费的代名词。

    在唐代,作文受谢之风已很普遍。唐文学家韩愈一生颇得润笔之利。据载,唐宪宗平定吴元济之乱后,勒石记功,特命韩愈作《平淮西碑》,韩愈受“绢五百匹”;为国舅王用作《王用碑》,王用之子付给韩愈“鞍马并白玉带”。当时的润笔并非明码标价,一般根据时情而定,但不乏漫天索要高价者。重品信义者,则润笔分文不取。白居易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就是一例,司空图也有拒受润笔的佳话。

    北宋初年,润笔渐成制度。沈括《梦溪笔谈》:“凡草制除官,自给谏待制以上,皆有润笔物。太宗时,立润笔钱数,降诏刻石于舍人院。每除官则移文督之。”蔡襄替欧阳修抄写《集古录》序言,欧付的润笔有“鼠须栗尾笔,铜绿笔格,大小龙茶,惠山泉等物”。北宋时一些学士常派人索要润笔,“恬然不以为怪”。

    明清时,润笔更丰厚,“三五年前,翰林名人送行文一首,润笔银二三钱可求,事变后文价顿高,非五钱一两不敢请。”唐伯虎专门保存为别人做文章的本子,封面直书以“利市”二字。郑板桥曾专门开了一个“润格”(即价目表)张贴于门,即使这样,门前仍车水马龙,求文者络绎不绝。, 百拇医药(华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