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4年第13期 > 正文
编号:12651603
从容闲步(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1日 老同志之友2014年第13期
     古人说,诚于中形于外。意态从容,既表现为一种举止状态、行为方式,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诸如心态、情致与襟怀、修养,等等。处于紧张、波动、喧嚣、浮躁的现代生活漩涡中的人们,要做到悠闲舒缓,沉静安详,静观默察,细心玩味,是很不容易的。

    在北京、南京、开封、洛阳这些历代名都暂住,我很喜欢趁着晨兴、日暮,沿着幽深静谧的胡同踽踽独行,任情随意地闲步。那一条条纡回折曲,仿佛没有尽头的古城路,到处都昭示着岁月的悠长,世事的沧桑。似乎每一条窄巷里都沉淀着感人的故事,荡逸着凄清的韵味,展现着古城的意蕴与魅力。在这些现代的乌衣巷里,每户人家都促,为旅游而旅游,似乎只要看完所有的景点,跑遍全城的胜迹,就算达到了目的,完成了任务。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按迹寻踪,叩问一个究竟,更谈不到沉潜涵泳,婉转低回,从中捕捉一些灵感,实现某些妙悟了。只是习惯于遇到一个景观,就按动快门,“咔嚓咔嚓”,再遇到一个景观,还是按动快门,“咔嚓咔嚓”,于是大功告成,带回一大叠照片就算了事。有各自的沉浮录、兴衰史。那里滤除了嚣尘,充溢着宁馨,留存着经过历史风雨汰洗的斑驳的色彩,可以看作是一幅幅萧疏淡雅的风情画。在从容闲步中,可以超越软尘十丈独得一分清新,在震耳聒噪中保持几分恬淡。这本身就是_种惬意的享受。

    无分古代现代,人们都是喜欢游览的。所不同者,古人心境悠闲,无论是孔子的游学、论政,柳宗元、苏东坡的登山临水,还是徐霞客的地理考察,都是悠然自得的。为事功也罢,为学术也罢,为饱享山水之乐也罢,反正都是宁心静虑,沉潜其中,必有所得的。相比之下,现代人们外出旅游就总是显得过于匆忙,过于迫

    特别是现今交通发达,出游方便,到处都以汽车、游艇代步,纵然不像孙悟空那样,翻一个筋斗就越过十万八千里,也总是云烟缥缈,过眼匆匆,来不及细细赏玩,从容品味。实在有负于那些名园胜地,美景奇观。人们常常揶揄《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嗤笑他不懂得从容品鉴西湖的烟柳画桥、情山媚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只是匆匆地过。雷峰塔,进净慈寺,穿六桥,上吴山,看红男绿女,吃美味佳肴。其实,现代的游客中,又有几入不是这样?说句不太客气的话,我们自己有时就恰恰当了现代的“马二先生”。

    自然风物、人文景观是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商品的特点是消耗,是占有,价值在于实用,买到手了就算了事;而自然、人文景观的价值在于欣赏,可以久存、共享,耐人反复寻味,只是“咔嚓咔嚓”,浮光掠影,是无济于事的。游览的妙处在于得趣、尽兴,在于随缘随机发现物我之间的妙谛,在于暂避尘嚣、纷扰,从“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中作缥缈烟霞之想。旅游是一种身心的放松,因此,善游者往往不去那种名扬九州、人海沸腾的景点,而要寻觅一个很幽静、有情趣、耐玩索的去处,像明代作家袁中郎说的,“逍遥林莽,欹枕岩壑”,意在荡涤胸襟,品玩逸趣。

    人们来去匆匆,常常是为了奔赴一个又一个遥远的目标。不能设想,一个人在生活中没有目标、理想、追求,因为人生的道路原本是由目标铺成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过程可有可无,无关紧要。德国著名文学家莱辛甚至说:“我重视寻求真理的过程,甚于重视真理本身。”爱因斯坦把这句话作为终身的座右铭,从中汲取美感,寻求慰藉。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钓鱼的乐趣并不体现于最后的吃鱼,它是在持续的等待、观察、期望、追求中获得心理上的充实、满足,体验情致上的悠闲、恬适。如果放弃了从容品味,过程自然枯燥不堪,目的也就化为乌有了。 (王充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