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老同志之友》 > 201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969822
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传承人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老同志之友》2016年第3期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自治乡,依偎在小兴安岭群山的怀抱里,景色迷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传承人葛长云就住在“鄂伦春新村”仿“仙人柱”式的别墅里,房前屋后种了好大一片的菜。

    葛长云1947年生人,69岁了,她说汉语的腔调,有点儿像老外学汉语的味道。她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如今,乡里的三位传承人,老的老,病的病,真正能做这手艺活的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她的“工作室”就是家里的仓房,里面有各式农具,更多的是堆着的狍子皮,还有挂着摆着的狍皮制品,她正在为黑龙江省博物馆赶制一批鄂族狍皮日常用品作为馆藏。

    介绍起她的作品,葛长云如数家珍:这个叫“尼罗苏恩”,是男人穿的长袍。你看,立领、旁开衩。这领口、袖口、衣襟、底边、胸前的纹样是用狍筋儿纳成的,够讲究吧?长袍嘛,能拖到脚面,多暖和呀!这是在平时和去打猎的路上穿的。打猎时得穿这个短皮袄,到膝盖这儿,能跑起来呀。不管长的短的,看见了吧?都带大襟儿,左右开衩,前后也开衩,为什么?骑马灵便呀。

    这个叫“阿细苏恩”,是女人穿的长袍,特别漂亮吧?,做工也比男人的袍子精美呀。这袖口、领口、衣襟镶的黄边、黑边,多么有光彩呀。怎么染的?用纯天然的柞木熬的染料,抹在皮板上。你看这肩、胸、背的图案,多漂亮呀,这是桃形的,还有波浪形和直线形的,有对称的、错开的还有并排的。再看衣襟、胸襟这么宽的黑边,再加上开衩这地方的云卷纹,够大方、够秀美吧?爱美是女人的本性。我们鄂伦春女人也特别爱美!

    这叫“灭塔哈”,带犄角的帽子!是狍子的头壳皮做的,带着犄角,还有眼睛、耳朵呢!我去北京表演那次,城里人都看吃惊了,他们说鄂伦春人太奢侈了,把袍子头的标本当帽子戴。这有啥呀,狍子是山神送给我们的,不用花钱买。做这项帽子的工夫要一个多月。

    葛长云七个月大就没有母亲了,是奶奶和姑姑把她养大。狍皮制作的手艺,是跟姑姑学的。

    小时候在山里生活,住“仙人柱(鄂伦春人用树枝、狍皮等搭的房子)”,用的杯子:碗啥的,都用桦树皮做。衣服是用兽皮缝的,就是做饭的铁锅,是拿肉跟汉族人换的。从小,姑姑做活就让她瞅着。后来,她开始学,因为年纪小,弄不好,常常扎手。姑姑说:“女人不会缝皮活,将来没人给你说婆家!”葛长云理解姑姑,不怨恨她,还特别感激她,没有姑姑的严厉,她哪能有这么好的手艺!

    葛长云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去过两次北京。2O09年11月,第一次去北京参加“缤纷中国民族民间服饰文化及中国民间文化抢救成果展”,她做现场表演和技艺展示,因表现突出,被授予特别奖,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照了合影。

    葛长云说,这不是我个人的光荣,是鄂伦春人的光荣!在此之前,新生乡的鄂伦春老人,没有坐过高铁的、地铁的,更没有坐过飞机的。她说她是第一个飞上天的鄂伦春老人!

    身为“狍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葛长云天天缝制狍皮作品。现在,小女儿跟她学手艺。小女儿是教师,工作挺忙的,学校放寒暑假的时候,跟着她学。葛长云说:“这狍皮手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咱不能把它丢了。小女儿学得特别认真,现在已经学会搓狍筋儿线啦!” (肖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