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07年第23期
编号:11608492
科学认识“催眠术”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日 《百科知识》 2007年第23期
     许多人把“催眠术”这个词的含义同魔术或仙道等量齐观,归于法术、秘术甚至妖术一类,现在在菲律宾的棉兰老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腹地,当地未经现代文明熏陶的原始部落中运用巫术治病、求咒符等仍很常见。这些蒙昧的意识并不光是在原始社会才有,即使在日本和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里,除了近代医学领域的催眠术外,那些新兴宗教、女巫降神等都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可是,在医学界“催眠术”不是随意逗笑的事情。19世纪,印度医生成功地运用催眠术作为麻醉剂,甚至用于截肢手术,直到发现麻醉用的乙醚后这种做法才弃之不用,而最近关于催眠和暗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了解大脑正常功能的运作机制,

    催眠术的新解释

    2006年底,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催眠临床运用的精神病专家戴维,施皮格尔博士根据大脑最新研究成果解释了催眠术的实质,他指出,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只有10%~15%成人极易接受催眠;而在12岁以前,人的大脑信息传递途径还未成熟前,80%~85%的儿童极易接受催眠;1/5的成人对催眠有抵抗力,其余的介于两者之间。

    近年来许多关于大脑成像的研究也发现,极易接受催眠的人可以从彩色的抽象图画中“滤去”颜色,即看不到颜色。在每个案例中,这些人大脑中涉及感知颜色的区域会发生不同的活动。

    大脑扫描图显示,当人们接受催眠时,面临选择时决定该如何做的控制机制会失去功效,哈佛大学神经学家斯蒂芬,柯斯林博士说,大脑自上而下的处理过程控制了感觉信息,或称自下而上的信息。人们认为,对外部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感构建了现实,其实,大脑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构建它所感知的事物。多数情况下,自下而上的信息与自上而下的预期相符。但催眠很有趣,因为它让二者发生了错位。

    尽管对催眠术是如何起作用的至今医学界了解不多,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医学领域就开始使用催眠止疼,而近年来则用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创伤、过敏性肠胃综合征以及饮食失调。不过,人们对催眠的认识也存在不同意见:催眠状态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究竟是为了服从催眠师,还是精神高度集中、陷入沉思,以至忘了周围环境的一种自然状态?医学界还在继续研究。

    催眠术是怎么回事

    催眠术起源于18世纪,最初带有欺骗性质,当时,德国医生弗朗茨,梅斯梅尔博士发明了一种神奇的疗法,可以治愈各种无法解释的怪病。在昏暗的灯光下和虚无缥缈的音乐中,他向病人灌输一种只有他可以控制的看不见的“催眠气流”。这样经过催眠之后,病人就会痊愈了。

    历史学家说,尽管最终证明梅斯梅尔博士所言并非全部属实,然而他是第一个发现思想可以被暗示控制而影响身体的人。英国眼科医生詹姆斯,布莱德博士在治疗实践中采用了这个发现,1842年他根据希腊语的“睡眠”一词发明了英文单词“催眠”。催眠术一词(Hypnotism)原本出自希腊神话中的睡眠之神(Hypnos)一词,望文生义可知是“催促睡眠”之意。

    催眠状态是“暗示”这一心理作用的最终结果,不过在催眠术中确实总使人有一种说不清的神秘气氛。俗话说,疑心生暗鬼。一个人在黑道上走着,心中惴惴然觉得四周阴森可怖,就连平素司空见惯随风摆动的蓑草,猛然间也会被视为怪物。这句俗话说明的就是由于暗示作用产生的一种错觉,这是一种心理现象,与此相仿,对人来说如果某种现象超出了一般常识或知识的范围,比如某种把握不住的东西、某种不确定的东西等,尽管说不出为什么,很快就产生了恐怖感。一旦了解了那种事物的本相,就不再认为是什么阴森可怖的事情了。

    催眠术就是这样。“术”这种说法常会招致误解,不少学者提出把这种现象称为“催眠”或“催眠现象”就可以了,但人们已经习惯了“催眠术”的说法。

    催眠术和梦

    催眠与睡眠不是一回事,但是在实施催眠的时候,时常要用到“睡眠”这个词,因为被实施催眠术的人从旁看去的确处于一种半睡眠状态,因为他很容易领会“你唾吧”或“你睡着了”一类暗示性的指示,此外,进入催眠状态时与我们在睡眠中做梦的情况也具有十分相似的特点。

    比如梦,它是我们意识的一部分,但是与我们干素白天的意识几乎是脱离的。在梦中,被隐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不合情理的愿望体现出来,同样情况在催眠状态中也会发生。

    对梦的研究是从距今约百年前、19世纪末的奥地利医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开始的,弗洛伊德原本是研究催眠术的,进而又开始了对梦的探求。

    催眠术也好,梦也好都与一般意识稍有不同,它介于某种意识过程的中间,是与人的心理本态有关的一种生理机制。任何人都想把心里本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也有许多出乎预料的情况,这对理解催眠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脑的这种机制同样可以解释催眠,它实际上就是创造这种令人惊叹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过程,即心理暗示战胜现实的过程。

    催眠过租的神经活动

    催眠术在精神医学和临床心理学方面,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原则上催眠术的确是任何人都能运用的,它可以使实施催眠术的人沉浸在一种好像暂时操纵了他人心理的奇妙优越感中。但是催眠术如果不考虑医学及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往往会伴随着种种弊端和危险。

    它或许可以解释感觉信号的处理过程,眼睛、耳朵和身体接收到的信息首先传递到大脑的初级感觉区域,再从那儿传送到所谓的更高级的进行理解的区域,比如说,花朵反射的光首先进入眼帘,然后转化为图案传送到初级视觉皮层,在那儿,大脑辨认出花朵的大致轮廓。然后图案传送到高一级的区域——就功能而言——辨认出颜色,然后传送到更高一级的区域,破译出花朵的属性以及关于特定花朵的其他常识。

    从低级到高级区域的信息处理过程也适用于声音、触觉和其他感觉信息。研究人员将这种信息流动方向称之为“前馈”,当原始感觉数据传送到大脑某个部位,建立起可以理解的有意识的印象时,数据就从低端移动到高端,负责传送各种感觉的神经细胞束携带者的感觉信息,令人惊讶的是反方向的信息传递量,即从高端到低端的信息传递,这种传递方向称之为“反馈”,自上而下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的数量是自下而上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的10倍。如此大量的反馈途径表明:意识(即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言)建立在神经系统科学家所说的“自上而下的处理过程”基础上。你的所见不一定都是你的所知,因为你的所见取决于随时准备解释原始信息的经验基础——比如花朵、锤子和面孔。

    大脑自上而下处理信息的过程解释了许多问题,如果对现实的构建经历了如此多的自上而下的处理过程,这也就解释了安慰剂(一块糖片而可以使你感觉变好)、非安慰剂(一个巫医可以令你生病)、谈话疗法以及药物疗法为什么会有效果。如果高端——大脑信服了,则低端——人的感觉将受到影响。

    [责任编辑] 庞 云, 百拇医药(沈英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