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垛田:中国古代的绿色田园
“九夏芙蓉三秋菱藕,四围瓜菜万顷鱼虾。”在江苏中部的兴化地区,有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垛田。当地人在号称“锅底洼”的湖荡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高成垛,于垛上耕作,形成一个个状如小岛的精致农田。垛田大不过数亩,小的仅有几分,一垛垛的,被条条或宽或窄的水渠切割成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若干块,犹如海面上的座座岛屿,所以,兴化又有“千岛之乡”的美誉。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每年春季,垛田之上的油菜花绚烂开放,旖旎景色令人流连忘返。
如此小巧可爱的垛田是怎样产生的?它们又有哪些独特的价值呢?
生于洪患
兴化地处江苏中部的里下河地区,位于古时射阳湖核心区南域。在《水经注》记载中,射阳湖原是著名的大型湖泊;不过,从金元时期开始,因遭受黄河泛滥的淤积物的反复覆盖,趋于淤废。
, http://www.100md.com
据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宋代时,射阳湖“长三百里,阔三十里”,为江苏五大湖之一,堪称里下河地区最大的湖泊。当时,射阳湖地处江淮之间,南北分别与江、淮沟通相连。里下河地区湖群密集,河湖通络,有天然水库之能,对洪水的调节相当有效。因此,里下河地区虽地势低洼,却鲜有洪涝发生。
元代时,射阳湖面渐渐遭到黄淮泥沙的侵淤。当时的文学家萨都剌所做《雨中过射阳》诗中有“霜落大湖浅”、“孤蒲雁相语”之语。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推知,元时,湖面虽然很大,但因泥沙淤积,湖水很浅,孤蒲等湿生植物在湖中生长繁盛,射阳湖已不复以前烟波浩淼的壮丽景象,沼泽型湖泊特征非常明显。
明清时期,特别是在潘季驯固定河床、蓄清刷黄以后,大量黄河泥沙在苏北平原及附近沿海地区堆积下来。地处淮河南侧的射阳湖区淤塞速度比黄河夺淮前显著加快。同时,由于黄河泥沙多由西北倾泄而下,顶托射阳湖湖水渐次向南推移。于是,湖面显著缩小,成为一些彼此互不相连的小型湖沼和陂塘。
, 百拇医药
至清末,湖区的主要湖荡有大纵湖、平望湖、蜈蚣湖、得胜湖、郭正湖、广洋湖及马家荡、九里荡、旗杆荡等。泥沙的继续淤填,又使荡地水位抬升,荡水向四周低地流散,进而使得周围低地化为沼泽水荡。沼泽水荡的出现,为垛田的诞生提供了客观基础。
高垛无忧
从《(咸丰)重修兴化县志》的记载来看,在明代以前,兴化地区生态环境优良,河湖众多,水流顺畅,很少发生水灾;但自明代以降,尤其是明代中后期,黄河南下夺淮,明代朝廷长期执行“黄淮合一、束水攻沙”的治水方针,黄淮二渎归一,淮河流域由此承担了流域面积比其大2.8倍的黄河全部洪水泄量。由于黄河多沙、善淤,带动中下游的淮河河道不断被泥沙淤积,愈淤愈高,汛期上游来水与中下游的泄洪能力相差悬殊,入海通道严重受阻,水患频仍,周边环境恶化,民不聊生。
明清时期,由于蓄清刷黄,位于兴化西北的洪泽湖与高邮湖,最高洪水水位曾一度分别达到16.9米和9.64米,比兴化城内最高的塔尖还高。一到汛期,各河湖来水迅速向位于锅底洼的兴化地区汇集,形成“诸水投塘”之势。在上游来水和下游海潮的夹击下,兴化地区涝灾频繁,变为“洪水走廊”。
, http://www.100md.com
在肆虐的洪魔面前,为了生存,当地居民千方百计抵御洪水,他们选择稍高的地块,挖土增高,形成土垛,再在垛上种植庄稼,形成垛田。
垛田的地势大大高于当地的整体地势。远远望去,这些垛田就像是从水中高高冒出的一个个小岛。据20世纪60年代统计,垛田一般都很高,最高的要高出水面4~5米,低的也比水面高出2~3米。如此地势,在面对频频来袭的洪水灾难时,当地人基本可以高“垛”无忧了;而且,高高的垛田,除了平面,还有四周的坡面,可以栽种作物,在涝灾之年,至少可保一家口粮无虞。
开辟新地
兴化居江淮之中、运河沿岸,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百业兴盛,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据《(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三食货志记载,自元至明清时期,兴化地区人口增长30多倍。尤其是在明代中后期及清康乾盛世时期,兴化人口几乎呈几何级数直线上升。正如县志中所载:“国初(清朝初年)人丁不过三万有奇,二百年来数增十倍,即阖闾生齿之繁证。”在农业科学技术没有显著革新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带来的巨大粮食消耗只能靠粗放的耕地增加来弥补。因此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地水面的大量被垦辟。
, 百拇医药
明嘉靖十七年,兴化全县田地为17980顷,及至清代,《赋役全书》载,原额田地达到24272顷多,除去报荒豁免外,总共有田地19795顷有余。这一时期,兴化地区水灾频发,土地荒废甚多;但仍增加农田近2000顷,折合田亩为20万亩。对于一个自公元920年设县的平原地区农业大县而言,境内没有山地和无主荒地可供开垦,所增长的田地最大可能应该来自向水要田,其途径无非有二:一是沿湖围湖造田,二是在湖中开辟垛田。
建国后,虽然不少垛田由于被平整或造砖取土等原因而消失;但是据1986年的统计,兴化境内仍保存垛田4.8万亩。
因此,兴化地区垛田的出现应该在明末及清中前期,它是以当地地理环境的变迁为背景,以防治洪涝为目的,适应人口快速增长的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
无所不能
提到垛田的特点,排在第一位的当然是防洪。垛田以高出水面5~6米的身躯,阻挡着一次又一次洪水的来袭,为灾时兴化地区的父老乡亲提供紧缺的衣食来源。
, http://www.100md.com
除了防洪功能之外,垛田这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还有别的独特的品质,为其他类型的农田所不及:
首先,垛田独特的岛状耕地,主要是由荒滩草地堆积而成,所以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及钙、铁、锰等多种微量元素。垛田面积不大,四面环水,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易耕作,适宜各类果蔬生长,加上兴化地区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垛田人独到的蔬菜栽培方法,生产出来的蔬菜,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是大田种植所不可比拟的。20世纪50年代,兴化垛田油菜籽单产曾创全国之冠,有“垛田油菜,全国挂帅”之誉,“油菜姑娘”王兰英还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其次,垛田地区“三分土地七分水”这一独特的地理地貌,使得当地盛产各种淡水鱼虾,且其滋味鲜美,远胜他处。垛田湖区由此获得江北淡水产品博物馆的美誉。从四大家鱼的青、鲢、鲤、鲫,到当地特产的毛鱼、黄鱼参、长鱼、黑鱼、鲵鱼,等等,形态各异。醋溜鱼季花、麻辣鲵鱼、蟹黄豆腐羹、鲫鱼肚里塞肉末的“大刀子鱼斩荷包”、长鱼(黄鳝)烧猪肉的“大烧马鞍桥”,等等,都是淮扬菜系中的经典名菜,更是垛田人家宴常有的湖鲜美味。
, http://www.100md.com
第三,垛田形态各异且大小不等,大的几十亩,小的只有几分、几厘。垛田四面环水,垛与垛之间各不相连,犹如海上小岛。当地县志中所载的“昭阳十二景”就有三景与垛田有关。每到春天油菜花盛开时节,垛田上的花丛与水中浮动的光影,密密地交织成一条无边的黄地毯。操一叶扁舟,徜徉于水面之上,在开满油菜花的垛子里款款而行,七沟八汊,曲折蜿蜒,最惬意不过。在摄影爱好者眼中,兴花垛田油菜花也是国内最美的一处油菜花海。
消隐之忧
目前,兴化境内共保存有垛田4.8万亩,其中,垛田镇境内有2.4万亩,是兴化垛田保存最好、最为集中的地区。
建国后,随着里下河地区防洪能力的提升,修建了圩堤,乡民不再受水淹之苦。为生产方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降低了垛田的高度。家庭联产承包后,老百姓为扩大单个垛田面积,又放岸填沟,垛田陆续连接成片。如今,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少垛田陆续被填埋平整,以供商业开发建设之需。大量垛田被毁,令人痛心。
, http://www.100md.com
此外,庄稼蔬菜种植过程中,农民过度施用化学肥料,罱泥、扒渣的使用日趋减少,致使垛与垛之间河道淤积,杂草丛生,河汊变窄,原有垛田脉络不甚分明,以至于让人误以为垛田消失了。
垛田在痛苦中呻吟。
垛田是反映苏北里下河历史地理变迁最具典型意义的活化石,是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珍贵标本。更难能可贵的是,几百年来,垛田地区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地貌特征,田间劳作,无舟不行,家家有船,户户荡桨,成了一道罕见的风景。
另外,由于垛田地理地貌的独特性,现代化的耕作方式在这里一直无法展示拳脚功夫。至今,垛田地带还保存着原始古老的农耕方式,使用自然肥料,如罱泥、扒渣、搅水草等。唯一能派上用场的机械是抽水机,垛田乡民将其移作它用,装在小舟之上,漂浮喷水,以供农田果蔬之需,堪称一绝。
目前的垛田景致,耗费了兴化人近千年的耕耘劳作。750年前,缸顾乡农民在水中取淤砌田,既畅通水流,又可积累桑田,逐渐形成了整齐如垛的景观,千垛即千岛,与蓝天白云接壤,一望无际,令人惊叹,极目观止。因此,保护好垛田,不仅事关其经济价值,而且也是由垛田本身所具有独特科研价值、不可替代的地貌风光、纯朴的文化氛围所共同决定的。
【责任编辑】赵菲, 百拇医药(卢勇)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每年春季,垛田之上的油菜花绚烂开放,旖旎景色令人流连忘返。
如此小巧可爱的垛田是怎样产生的?它们又有哪些独特的价值呢?
生于洪患
兴化地处江苏中部的里下河地区,位于古时射阳湖核心区南域。在《水经注》记载中,射阳湖原是著名的大型湖泊;不过,从金元时期开始,因遭受黄河泛滥的淤积物的反复覆盖,趋于淤废。
, http://www.100md.com
据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宋代时,射阳湖“长三百里,阔三十里”,为江苏五大湖之一,堪称里下河地区最大的湖泊。当时,射阳湖地处江淮之间,南北分别与江、淮沟通相连。里下河地区湖群密集,河湖通络,有天然水库之能,对洪水的调节相当有效。因此,里下河地区虽地势低洼,却鲜有洪涝发生。
元代时,射阳湖面渐渐遭到黄淮泥沙的侵淤。当时的文学家萨都剌所做《雨中过射阳》诗中有“霜落大湖浅”、“孤蒲雁相语”之语。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推知,元时,湖面虽然很大,但因泥沙淤积,湖水很浅,孤蒲等湿生植物在湖中生长繁盛,射阳湖已不复以前烟波浩淼的壮丽景象,沼泽型湖泊特征非常明显。
明清时期,特别是在潘季驯固定河床、蓄清刷黄以后,大量黄河泥沙在苏北平原及附近沿海地区堆积下来。地处淮河南侧的射阳湖区淤塞速度比黄河夺淮前显著加快。同时,由于黄河泥沙多由西北倾泄而下,顶托射阳湖湖水渐次向南推移。于是,湖面显著缩小,成为一些彼此互不相连的小型湖沼和陂塘。
, 百拇医药
至清末,湖区的主要湖荡有大纵湖、平望湖、蜈蚣湖、得胜湖、郭正湖、广洋湖及马家荡、九里荡、旗杆荡等。泥沙的继续淤填,又使荡地水位抬升,荡水向四周低地流散,进而使得周围低地化为沼泽水荡。沼泽水荡的出现,为垛田的诞生提供了客观基础。
高垛无忧
从《(咸丰)重修兴化县志》的记载来看,在明代以前,兴化地区生态环境优良,河湖众多,水流顺畅,很少发生水灾;但自明代以降,尤其是明代中后期,黄河南下夺淮,明代朝廷长期执行“黄淮合一、束水攻沙”的治水方针,黄淮二渎归一,淮河流域由此承担了流域面积比其大2.8倍的黄河全部洪水泄量。由于黄河多沙、善淤,带动中下游的淮河河道不断被泥沙淤积,愈淤愈高,汛期上游来水与中下游的泄洪能力相差悬殊,入海通道严重受阻,水患频仍,周边环境恶化,民不聊生。
明清时期,由于蓄清刷黄,位于兴化西北的洪泽湖与高邮湖,最高洪水水位曾一度分别达到16.9米和9.64米,比兴化城内最高的塔尖还高。一到汛期,各河湖来水迅速向位于锅底洼的兴化地区汇集,形成“诸水投塘”之势。在上游来水和下游海潮的夹击下,兴化地区涝灾频繁,变为“洪水走廊”。
, http://www.100md.com
在肆虐的洪魔面前,为了生存,当地居民千方百计抵御洪水,他们选择稍高的地块,挖土增高,形成土垛,再在垛上种植庄稼,形成垛田。
垛田的地势大大高于当地的整体地势。远远望去,这些垛田就像是从水中高高冒出的一个个小岛。据20世纪60年代统计,垛田一般都很高,最高的要高出水面4~5米,低的也比水面高出2~3米。如此地势,在面对频频来袭的洪水灾难时,当地人基本可以高“垛”无忧了;而且,高高的垛田,除了平面,还有四周的坡面,可以栽种作物,在涝灾之年,至少可保一家口粮无虞。
开辟新地
兴化居江淮之中、运河沿岸,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百业兴盛,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据《(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三食货志记载,自元至明清时期,兴化地区人口增长30多倍。尤其是在明代中后期及清康乾盛世时期,兴化人口几乎呈几何级数直线上升。正如县志中所载:“国初(清朝初年)人丁不过三万有奇,二百年来数增十倍,即阖闾生齿之繁证。”在农业科学技术没有显著革新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带来的巨大粮食消耗只能靠粗放的耕地增加来弥补。因此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地水面的大量被垦辟。
, 百拇医药
明嘉靖十七年,兴化全县田地为17980顷,及至清代,《赋役全书》载,原额田地达到24272顷多,除去报荒豁免外,总共有田地19795顷有余。这一时期,兴化地区水灾频发,土地荒废甚多;但仍增加农田近2000顷,折合田亩为20万亩。对于一个自公元920年设县的平原地区农业大县而言,境内没有山地和无主荒地可供开垦,所增长的田地最大可能应该来自向水要田,其途径无非有二:一是沿湖围湖造田,二是在湖中开辟垛田。
建国后,虽然不少垛田由于被平整或造砖取土等原因而消失;但是据1986年的统计,兴化境内仍保存垛田4.8万亩。
因此,兴化地区垛田的出现应该在明末及清中前期,它是以当地地理环境的变迁为背景,以防治洪涝为目的,适应人口快速增长的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
无所不能
提到垛田的特点,排在第一位的当然是防洪。垛田以高出水面5~6米的身躯,阻挡着一次又一次洪水的来袭,为灾时兴化地区的父老乡亲提供紧缺的衣食来源。
, http://www.100md.com
除了防洪功能之外,垛田这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还有别的独特的品质,为其他类型的农田所不及:
首先,垛田独特的岛状耕地,主要是由荒滩草地堆积而成,所以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及钙、铁、锰等多种微量元素。垛田面积不大,四面环水,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易耕作,适宜各类果蔬生长,加上兴化地区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垛田人独到的蔬菜栽培方法,生产出来的蔬菜,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是大田种植所不可比拟的。20世纪50年代,兴化垛田油菜籽单产曾创全国之冠,有“垛田油菜,全国挂帅”之誉,“油菜姑娘”王兰英还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其次,垛田地区“三分土地七分水”这一独特的地理地貌,使得当地盛产各种淡水鱼虾,且其滋味鲜美,远胜他处。垛田湖区由此获得江北淡水产品博物馆的美誉。从四大家鱼的青、鲢、鲤、鲫,到当地特产的毛鱼、黄鱼参、长鱼、黑鱼、鲵鱼,等等,形态各异。醋溜鱼季花、麻辣鲵鱼、蟹黄豆腐羹、鲫鱼肚里塞肉末的“大刀子鱼斩荷包”、长鱼(黄鳝)烧猪肉的“大烧马鞍桥”,等等,都是淮扬菜系中的经典名菜,更是垛田人家宴常有的湖鲜美味。
, http://www.100md.com
第三,垛田形态各异且大小不等,大的几十亩,小的只有几分、几厘。垛田四面环水,垛与垛之间各不相连,犹如海上小岛。当地县志中所载的“昭阳十二景”就有三景与垛田有关。每到春天油菜花盛开时节,垛田上的花丛与水中浮动的光影,密密地交织成一条无边的黄地毯。操一叶扁舟,徜徉于水面之上,在开满油菜花的垛子里款款而行,七沟八汊,曲折蜿蜒,最惬意不过。在摄影爱好者眼中,兴花垛田油菜花也是国内最美的一处油菜花海。
消隐之忧
目前,兴化境内共保存有垛田4.8万亩,其中,垛田镇境内有2.4万亩,是兴化垛田保存最好、最为集中的地区。
建国后,随着里下河地区防洪能力的提升,修建了圩堤,乡民不再受水淹之苦。为生产方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降低了垛田的高度。家庭联产承包后,老百姓为扩大单个垛田面积,又放岸填沟,垛田陆续连接成片。如今,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少垛田陆续被填埋平整,以供商业开发建设之需。大量垛田被毁,令人痛心。
, http://www.100md.com
此外,庄稼蔬菜种植过程中,农民过度施用化学肥料,罱泥、扒渣的使用日趋减少,致使垛与垛之间河道淤积,杂草丛生,河汊变窄,原有垛田脉络不甚分明,以至于让人误以为垛田消失了。
垛田在痛苦中呻吟。
垛田是反映苏北里下河历史地理变迁最具典型意义的活化石,是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珍贵标本。更难能可贵的是,几百年来,垛田地区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地貌特征,田间劳作,无舟不行,家家有船,户户荡桨,成了一道罕见的风景。
另外,由于垛田地理地貌的独特性,现代化的耕作方式在这里一直无法展示拳脚功夫。至今,垛田地带还保存着原始古老的农耕方式,使用自然肥料,如罱泥、扒渣、搅水草等。唯一能派上用场的机械是抽水机,垛田乡民将其移作它用,装在小舟之上,漂浮喷水,以供农田果蔬之需,堪称一绝。
目前的垛田景致,耗费了兴化人近千年的耕耘劳作。750年前,缸顾乡农民在水中取淤砌田,既畅通水流,又可积累桑田,逐渐形成了整齐如垛的景观,千垛即千岛,与蓝天白云接壤,一望无际,令人惊叹,极目观止。因此,保护好垛田,不仅事关其经济价值,而且也是由垛田本身所具有独特科研价值、不可替代的地貌风光、纯朴的文化氛围所共同决定的。
【责任编辑】赵菲, 百拇医药(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