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1年第19期
编号:12706503
被推到历史前台的黎元洪(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百科知识》 2011年第19期
     对于上述说法,有人言称不实,然而在孙武的一份手稿《武昌革命真相》中亦有所记载。首义参加者胡祖舜也回忆说:“余忆首义之前,蒋翊武曾一度提议元洪为未来都督之人选问题;众议虽无任何决定,然亦无人反对。元洪之被拥为都督,非偶然也。”由此看来,文学社、共进会领导人在武昌起义前,曾议及由黎元洪出任都督,这一点怕是没错。1928年黎元洪去世后,章太炎为其撰写《大总统黎公碑》,其中所言,武昌起义前“谋帅无适任者,以公善拊御,皆属意公”,当是盖棺定论,亦印证了这一说法。

    当然,起义前所议推举黎元洪出任都督,是基于借助他的名望而号令天下之策略考虑,它只是一种选择而并非成议。绝大多数革命党人并不知情,“同志知者少,黎更茫茫然也”,这应是实情。所以在起义后召开的联席会议上,就有革命党人主张推戴汤化龙。

    文学社与共进会领导人之所以“属意”黎元洪,除了存在着较深的派别歧见,亦反映出革命党人的幼稚和软弱。更有甚者,他们缺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能力和魄力,虽有推翻清廷的雄心壮志,但在权力面前还是有些胆怯,非常时刻,希望有一个“大人物”站出来一揽乾坤。因此,在考虑都督人选时,只注重“地方资望,为国内所推重”,而未深究其与革命的关系如何。
, 百拇医药
    黎元洪在湖北新军中素负威望,与鄂军另一位重要人物第八镇统制张彪相比,职务在其之下,然声誉则远过之,得军心而为人称颂。当时的报刊就载:“鄂军统制张彪不学无术,与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相较,逊黎多矣。”保路风潮期间,黎元洪以军界代表身份签名参加“湖北铁路协会”,并支持入京请愿,赢得湖北商民的拥护,更与汤化龙等立宪派人士颇有交谊。此外,革命党人以“排满革命”为宗旨,汉官一概被视为可争取者。凡此种种,促使黎元洪既成为年轻的革命党人挑选的对象,又是立宪派所竭力寻觅的政治代表。因缘际会,历史机遇就这样降临到黎元洪头上,他一跃成为湖北军政府都督。

    11日的会议一直开到晚10时,与会者都很疲倦,遂决定次日继续。会议刚散,忽闻枪声,突有清兵来犯,把守谘议局的义军奋起抵抗,而黎元洪趁乱离去。后得知,清军残部企图劫走黎元洪。革命党人担心一旦黎走脱,对革命极为不利,随即派人将他从私宅中带回保护起来。见黎元洪不肯诚心归附,原本就反对推举他为都督的张振武表示,既然黎元洪不赞成革命,不如将其斩首示众,以扬革命之神威,并提议由武昌起义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出任军政府都督。但吴本人坚持不可,谓官卑职小,难以承担都督重任,执意“仍以黎元洪为都督,派兵将其看守,事情由我们来做”。
, 百拇医药
    黎元洪最初的表现是消极处之,但在经历了短暂的彷徨和不同人士的劝说后,态度开始转变,他终于答应“帮忙”。不过,在起义后的头几天,革命党人掌控的谋略处做了大量工作,黎元洪只是名义上的都督。

    立宪派不甘革命党人掌握军政府实权,于是导演了一出“祭天大典”,借以抬高黎元洪的地位来与革命党人暗争。他们在军政府中大造舆论,说什么武昌起义乃汤武革命,应天顺人,没有隆重的仪式,何以昭示光复大义。革命党人概以立宪派为团结对象,没往深处想,自然应允。从上海赶来武昌领导革命善后工作的湖北籍老同盟会会员居正也有意通过此举,使黎元洪彻底与清廷决裂,“安心为国谋”。

    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革命党人与立宪派于17日共同组织了祭天大典,黎元洪以行政长官和军事主帅的身份正式登台亮相,完成了从一名协统到一省都督的角色转换。此后,他在铁血共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荣登中华民国大总统,成为民国政坛的风云人物。

    举黎元洪为都督的方案,在武昌首义仓卒发动之际变为现实。革命党人来不及遴选新的领导者,亦无时间三思而后行,黎元洪就这样成了不二人选。当然,这一选择,既不是顺理成章的自然安排,亦绝非匆忙之间的草率之举,是为多种因素所致,可谓“时势造英雄”。

    【责任编辑】王凯, 百拇医药(韩文宁)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