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样用司法解决纠纷(等)
古人怎样用司法解决纠纷
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遗产很丰富,尤其是在运用司法解决纠纷方面,有值得思考之处。
小诉不受 就是官府不受理小案子。中国古代的地方政府不像我们现在,会受理五毛钱、一元钱的官司。小诉不受差不多成了国家司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官批结案 一个诉状呈上来,县太爷在上面提笔写下关于法律是非的批语,作为对案件的解决意见,然后张贴在政府公告栏里。大家都认为没有什么不妥当,那么这个纠纷就此了结。通过官批解决纠纷,可能占官府案件的百分之六七十。
官批民调 就是知县将纠纷批转,“着乡党处理”、“着宗族处理”,也就是打回你们民间解决。宗族得到这个批语,一般很重视,马上按情理或官府的意图进行调处。这实际上是一种官民结合的纠纷解决办法。
送惩制度 古代所谓的送惩制度就是家长把自己的不肖子孙扭送到官府,要求官府惩处。官府如何制裁呢?办法很简单,家长说怎么制裁就怎么制裁。中国古代的这种机制是让家长的权威和国家的权威结合起来,也是一种解决纠纷的思路。
, 百拇医药
宋代罪犯脸上刺什么
新版《水浒》在各地热播,剧中被刺配的罪犯额头上常会出现一个墨青色的篆体“囚”字。历史真的是如此吗?
“刺配”是宋朝首创的新刑罚,它是集脊杖、刺面和流配三刑于一身的混合刑罚。所谓“刺”,就是在罪犯脸部等处刺青,这是古代“黥”刑或“墨”刑在宋代的延续;“配”则是流放,押送罪犯到指定场所服役,比如去各地的牢城营。“刺配”是宋朝仅次于死刑的刑罚,在宋朝晚期甚至有多达570项犯罪行为可判“刺配”。
据《宋史•刑法志》所载,宋代的“刺配”按罪行轻重的不同,可分为刺配本州、邻州、500里、1000里、2000里、3000里及沙门岛等不同等级,如《水浒传》中的卢俊义被刺配沙门岛便是其中最重的一项。此外,刺面又分为“大刺”和“小刺”,凡犯重罪的,字便刺得很大,而且不同的罪行,所刺形状也不同。“刺字于面”在宋代也是很重的处罚。所刺内容为“配某州牢城”、“配某州牢城重役”等,综上所述,罪犯脸上所刺的字应根据所流配地、所犯罪行不同而各异,不会都是整齐划一的“囚”字。
, 百拇医药
驸马的由来
“驸马”一词是人们对古代封建帝王的女婿的称呼。关于这个词语的起源,应该追溯到秦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常到各地出巡,每次出巡都有一大群文臣武将前呼后拥,好不威风。但是有一次却遭到别人的刺杀,虽然只是刺中了副车,但是秦始皇却受到了很大的惊吓。他认为“真龙天子”的行踪是不能让外人知道的,为了防止刺杀事件的再次发生,在以后的出巡中,他乘坐的车子不但时常不停地变换,而且安排了许多副车。即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安全,特地设了个替身,让他坐在“副车”上。但是为什么不选别人,而选皇帝的女婿坐在副车上呢?那是因为女婿是皇室的人,相比其他人是外姓之人,对皇室造不成什么大的损失。由于皇帝的女婿大都担任替身乘坐副车随同皇帝出巡各地,渐渐地,人们就把皇帝的女婿称作“驸马”。
为何称弟子为“桃李”?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有这么一段故事:
, 百拇医药
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后来因为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至于流落北方。子简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带刺的蒺藜,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苏东坡发明“自来水”
苏东坡一生命运坎坷,为官时为民造福不少,但却多次被贬。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英州(今广东英德),赴任途中接到通知降官一级,过了两天又被通知改贬惠州。然而,连续被贬的苏东坡并没有沉沦。大约在绍圣三年(1096年),苏东坡接到广州太守王敏仲的来信,得知广州人苦于饮用水含碱。对此,苏东坡建议用“自来水”,以解民苦。他提议“于岩下作大石槽,引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广州太守王敏仲十分重视苏轼的意见,将此建议付诸实施。苏东坡虽不能擅离贬地惠州前往广州,但他仍然很关心工程进展。不久,他又写信给王敏仲,谈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他建议,引水的竹竿“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因为引水路远,日久肯定会出现堵塞的情况,而有了这些小孔,就可以查知堵塞位置,而不致于盲目地拆除竹竿来检查。用竹管引山涧水的方法,在南方有相当一段时间被沿用。
, 百拇医药
清朝皇帝一天的生活
皇帝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读书学习。皇帝一般早上5点便起床,早读前先拉弓,然后到宏德殿早读,严寒酷暑都不辍。为保持先祖的传统,皇帝需要学习满、蒙、汉三种语言。
皇帝每天只用两餐,分别在早上7时至9时及下午1时至3时,晚上则用点心。用膳过后,早上9点到11点,皇帝就开始上朝理政,主要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养心殿理政。皇帝处理政务时通常需做两件事,一是接见各衙门官、处理他们所呈上的奏折;二是与大学士等讨论时政及较重大问题。虽然皇帝的日程非常繁忙,但仍有适当的娱乐稍作调剂,如养花、弹琴、听戏等等。
每天晚上7点到9点是皇帝礼佛念经的时间。作为萨满教的信仰者,清朝的统治者对于祭祀祖先、祭拜神灵都十分看重。劳累一天后,皇帝最后的活动便是就寝。
泰斗的由来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简称。人们常用泰山北斗比喻在德行和事业的成就方面为众人所敬仰的人。据《新唐书韩愈传赞》记载,唐朝的文学家韩愈,擅长写古文,死后他的文章广为流传,当时的学者将其喻为泰山、北斗,非常敬仰他。起初,人们把韩愈比作泰山、北斗,是表示对这位文学家的推崇、敬仰之情。后来,人们就用泰斗一词称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越,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
【文稿】李莉
【责任编辑】蒲晖, 百拇医药
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遗产很丰富,尤其是在运用司法解决纠纷方面,有值得思考之处。
小诉不受 就是官府不受理小案子。中国古代的地方政府不像我们现在,会受理五毛钱、一元钱的官司。小诉不受差不多成了国家司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官批结案 一个诉状呈上来,县太爷在上面提笔写下关于法律是非的批语,作为对案件的解决意见,然后张贴在政府公告栏里。大家都认为没有什么不妥当,那么这个纠纷就此了结。通过官批解决纠纷,可能占官府案件的百分之六七十。
官批民调 就是知县将纠纷批转,“着乡党处理”、“着宗族处理”,也就是打回你们民间解决。宗族得到这个批语,一般很重视,马上按情理或官府的意图进行调处。这实际上是一种官民结合的纠纷解决办法。
送惩制度 古代所谓的送惩制度就是家长把自己的不肖子孙扭送到官府,要求官府惩处。官府如何制裁呢?办法很简单,家长说怎么制裁就怎么制裁。中国古代的这种机制是让家长的权威和国家的权威结合起来,也是一种解决纠纷的思路。
, 百拇医药
宋代罪犯脸上刺什么
新版《水浒》在各地热播,剧中被刺配的罪犯额头上常会出现一个墨青色的篆体“囚”字。历史真的是如此吗?
“刺配”是宋朝首创的新刑罚,它是集脊杖、刺面和流配三刑于一身的混合刑罚。所谓“刺”,就是在罪犯脸部等处刺青,这是古代“黥”刑或“墨”刑在宋代的延续;“配”则是流放,押送罪犯到指定场所服役,比如去各地的牢城营。“刺配”是宋朝仅次于死刑的刑罚,在宋朝晚期甚至有多达570项犯罪行为可判“刺配”。
据《宋史•刑法志》所载,宋代的“刺配”按罪行轻重的不同,可分为刺配本州、邻州、500里、1000里、2000里、3000里及沙门岛等不同等级,如《水浒传》中的卢俊义被刺配沙门岛便是其中最重的一项。此外,刺面又分为“大刺”和“小刺”,凡犯重罪的,字便刺得很大,而且不同的罪行,所刺形状也不同。“刺字于面”在宋代也是很重的处罚。所刺内容为“配某州牢城”、“配某州牢城重役”等,综上所述,罪犯脸上所刺的字应根据所流配地、所犯罪行不同而各异,不会都是整齐划一的“囚”字。
, 百拇医药
驸马的由来
“驸马”一词是人们对古代封建帝王的女婿的称呼。关于这个词语的起源,应该追溯到秦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常到各地出巡,每次出巡都有一大群文臣武将前呼后拥,好不威风。但是有一次却遭到别人的刺杀,虽然只是刺中了副车,但是秦始皇却受到了很大的惊吓。他认为“真龙天子”的行踪是不能让外人知道的,为了防止刺杀事件的再次发生,在以后的出巡中,他乘坐的车子不但时常不停地变换,而且安排了许多副车。即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安全,特地设了个替身,让他坐在“副车”上。但是为什么不选别人,而选皇帝的女婿坐在副车上呢?那是因为女婿是皇室的人,相比其他人是外姓之人,对皇室造不成什么大的损失。由于皇帝的女婿大都担任替身乘坐副车随同皇帝出巡各地,渐渐地,人们就把皇帝的女婿称作“驸马”。
为何称弟子为“桃李”?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有这么一段故事:
, 百拇医药
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后来因为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至于流落北方。子简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带刺的蒺藜,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苏东坡发明“自来水”
苏东坡一生命运坎坷,为官时为民造福不少,但却多次被贬。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英州(今广东英德),赴任途中接到通知降官一级,过了两天又被通知改贬惠州。然而,连续被贬的苏东坡并没有沉沦。大约在绍圣三年(1096年),苏东坡接到广州太守王敏仲的来信,得知广州人苦于饮用水含碱。对此,苏东坡建议用“自来水”,以解民苦。他提议“于岩下作大石槽,引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广州太守王敏仲十分重视苏轼的意见,将此建议付诸实施。苏东坡虽不能擅离贬地惠州前往广州,但他仍然很关心工程进展。不久,他又写信给王敏仲,谈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他建议,引水的竹竿“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因为引水路远,日久肯定会出现堵塞的情况,而有了这些小孔,就可以查知堵塞位置,而不致于盲目地拆除竹竿来检查。用竹管引山涧水的方法,在南方有相当一段时间被沿用。
, 百拇医药
清朝皇帝一天的生活
皇帝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读书学习。皇帝一般早上5点便起床,早读前先拉弓,然后到宏德殿早读,严寒酷暑都不辍。为保持先祖的传统,皇帝需要学习满、蒙、汉三种语言。
皇帝每天只用两餐,分别在早上7时至9时及下午1时至3时,晚上则用点心。用膳过后,早上9点到11点,皇帝就开始上朝理政,主要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养心殿理政。皇帝处理政务时通常需做两件事,一是接见各衙门官、处理他们所呈上的奏折;二是与大学士等讨论时政及较重大问题。虽然皇帝的日程非常繁忙,但仍有适当的娱乐稍作调剂,如养花、弹琴、听戏等等。
每天晚上7点到9点是皇帝礼佛念经的时间。作为萨满教的信仰者,清朝的统治者对于祭祀祖先、祭拜神灵都十分看重。劳累一天后,皇帝最后的活动便是就寝。
泰斗的由来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简称。人们常用泰山北斗比喻在德行和事业的成就方面为众人所敬仰的人。据《新唐书韩愈传赞》记载,唐朝的文学家韩愈,擅长写古文,死后他的文章广为流传,当时的学者将其喻为泰山、北斗,非常敬仰他。起初,人们把韩愈比作泰山、北斗,是表示对这位文学家的推崇、敬仰之情。后来,人们就用泰斗一词称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越,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
【文稿】李莉
【责任编辑】蒲晖,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