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172151
蛇之拍案惊奇(下)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1日 《百科知识》2013年第3期
     不过,最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居然有少数蛇类会“飞”。最著名的“飞蛇”是分布在东南亚丛林中的天堂树蛇。它们长得又细又圆,体长在1~1.2米之间,爬树本领很高。在滑翔之前,它先用尾巴钩住树枝,身体挺直,看上去很像一根棍子或字母“J”的样子,然后呼出自己肺部的气体,把自己的肋骨向外扩展到最大限度,拉紧全身的皮肤,使身体扁平,从而获得了最大的表面面积,同时把腹部微微向内收缩,形成一个长形的、微凹的形状,像一个倒扣的“U”形管,把空气压向下方形成一个“气垫”,产生了一定的阻力。一切准备就绪,它向上抬起身体,就在最恰当的一刻松开尾巴,让自己向上猛地一弹,从树枝上高高跃下,像一条弯曲的丝带一样滑向下方。天堂树蛇飞行的时速大约为32千米,是地球上所有“飞蛇”当中行进速度最快的一种。它一次飞行的距离一般为50~60米,最大“航程”可以超过100米,还能在空中做90°转弯,这种功夫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与其他会飞的非鸟类动物如飞鼠和飞蜥蜴不同,天堂树蛇并没有附翼等辅助结构,它凭借的是实实在在的“轻气功”。

    攻击与防卫的技巧

    在蛇类中,一些种类的眼镜蛇堪称“神枪手”,特别是分布于非洲的黑颈眼镜蛇和唾蛇,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些“神枪手”眼镜蛇在接近毒牙尖端的地方有一个极小的点状的开口,在开口的地方还有一个凹陷,这个收缩的凹陷可以使从充盈的毒囊里挤出的毒液加快速度,像射击一样,准确地喷射出来。它们在喷毒时抬高头部,并且根据目标调整位置进行射击,随着毒液的飞出还伴随着发出剧烈的“嘘嘘”声。更令人惊奇的是,它们喷出的毒液大多总是能够射中人或动物的眼睛。

    眼镜蛇的另外一项独特的本领——“闻乐起舞”,其实也是它的一个特殊姿态,既是虚张声势以吓退敌人,也是警告对方——“看,我准备攻击的架势已经摆开。”

    为了取得更高的捕食效率,许多种类的蛇还“发明”了一些迷惑猎物的手段。

    在巴西大草原上,生存着一种无毒蛇。它的头部呈椭圆形,其舌生得极为奇妙,在尖端具有一个酷似樱桃的圆粒,圆粒的形状和颜色酷似鲜艳欲滴的果实,因而引来不少小鸟的光顾。结果小鸟啄取果实不成,反被蛇吞入腹中。

    蝮蛇、五步蛇等蝮亚科的蛇类都有一种奇妙的本领——颤摇尾巴而瑟瑟发声,而和它们同类的响尾蛇抖动尾巴的本领更为高强,每秒钟可振动90次之多。响尾蛇尾巴的外壳是由坚硬皮肤形成的角质层,围成了一个空腔,空腔内又由角质膜隔成两个环状空泡,也就是两个空振器。当响尾蛇剧烈摇动自己的尾巴时,在空泡内形成了一股气流,随着气流一进一出地往返振动,空泡就发出一阵一阵“嘎啦嘎啦”的声音来。响尾蛇就这样利用发出像溪流似的水声,来引诱口渴的小动物前来自投罗网。

    在防卫方面,一些蛇类也有不少“独门秘笈”,装死就是其中之一,生活于南非的一种名叫“林咯尔斯”的眼镜蛇和生活在北美洲的猪鼻蛇,都是个中高手。每当遇到危险时,它们就将嘴张开,舌头外露,僵直地横卧在地上。由于蛇没有眼睑,眼睛无法闭合,不管是死是活,眼睛总是睁着。因此,尽管装死,它们还是能密切地注视周围的情况,随时准备伺机溜之大吉。

    在人们的印象中,蛇不是一种群居动物,而是一直扮演着“独行大侠”的角色。但实际上,它们内部是存在着一定的社会联系的。英国科学家近年来通过无线电发射装置追踪成年丛林响尾蛇,并发现这种毒蛇中的雌性成员更愿意进行社交活动,其社会生活远比人们的想象丰富得多,特别是雌蛇可以在众多同类当中迅速辨认出自己的姐妹。

    当丛林响尾蛇盘绕不动时,雌蛇中“姐妹”间的平均距离大约在6厘米以内,但是两条毫不相干的雌蛇的平均距离却是14厘米,而无论是否具有亲缘关系,雄蛇之间的平均距离至少保持在20厘米以上。在冬眠的时候,雌蛇更愿意蜷缩在其姐妹附近,而对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蛇则敬而远之,雄蛇却对亲戚和陌生者一视同仁。雌蛇的姐妹之间还会经常摩擦接触,聚在一起晒太阳,而与没有血缘关系的同类之间则很少有这种亲密举动。科学家还发现,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蛇也表现出了类似的“社会”属性。

    在自然界中,有些变色动物常常以外部环境为调色板,以达到保护自身、迷惑敌手的目的。“变色”这种既攻亦守的招数,在爬行动物中的避役身上体现的最为优异,它们能因环境背景颜色的不同而变色,所以有“变色龙”之称。蛇在亲缘关系上是避役的“堂弟”,其变色的本领虽不及它的“堂兄”,但也有不少种类是很有特点的。

    分布于我国南方的竹叶青是一种毒蛇,生活在树林及竹林中,它会因环境的不同而变色。在马达加斯加岛上,一种被称为“拉塔那”的蛇也具有“颜色杀手锏”。它在爬入青草丛时全身变成青绿色,而伸缩于岩石之下或盘卧于枯木之间时,全身就会变为黑褐色,倘若伏在红色土壤上,则会通体遍染胭脂红。

    最近,科学家又发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能够像“变色龙”一样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身体颜色的毒蛇。这种毒蛇体长约半米,是在印度尼西亚婆罗洲勿洞国家公园的沼泽地发现的。科学家根据流经该地的卡普阿斯河将这种蛇命名为“卡普阿斯泥蛇”。当刚被捕捉的时候,这种蛇的身体还是红棕色的,但是数分钟后它就几乎完全变成了白色。科学家分析说,这显然是蛇为适应环境而做出的反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蛇的色变是由于皮内色素细胞的伸张或收缩而产生的,尤其是和细胞内的黑色素多少有关,如果多了,体色就变黑,少了就变浅,甚至成为白色。有时是暂时性的色变,有时由于环境条件和蛇体生理状态的改变,而成为较久的或永久性的色变。

    【责任编辑】庞 云 (余夫)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