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172072
渴乌迷思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1日 《百科知识》2013年第3期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取水工具被称为渴乌,这种农具甚至出现在如今的小学课本中。但由于历史久远,文献缺乏,实物不存,人们对渴乌的认识也是相当模糊的,导致了对渴乌的种种迷思。最早的渴乌结构简单,利用重力差工作,没有运动部件,其工作原理却隐含了物理学三大原理:帕斯卡定律、虹吸原理和回燃现象,分别属于静力学、动力学和热力学,值得深入分析。

    渴乌的工作原理

    渴乌是什么?最简单的解释是古代吸水用的曲筒,就是应用虹吸原理制造的虹吸管,在中国古代又被称为“过山龙”。渴乌的最早出处是《后汉书·宦者传·张让》:“(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於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在唐初为《后汉书》的这段文字作注解时认为:“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也就是说,渴乌是一个弯曲的筒状物,其形状类似饮水的乌鸦。它的工作原理是“以气引水上也”,即利用大气压力的原理来引水。

    以竹子为材料的大管径的渴乌,在唐代已经投入使用。现存的最早记载竹制渴乌的制作和使用方法的文献,是唐代历史学家杜佑的《通典》:“渴乌,隔山取水。以大竹筒雌雄相接。勿令漏泄。以麻漆封裹。推过山外。就水置筒。入水五尺。即于筒尾取松桦乾草当筒放火。火气潜通水所。即应而上。”北宋康定年间(公元1040年)曾公亮也曾记述过这种取水方法,可以看出渴乌的工作原理包括:帕斯卡定律、虹吸原理和回燃现象。

    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发现,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帕斯卡定律保证了压强的传递不受液体流通面积的影响,因此,你脚踩刹车的压力对密封液体产生的压强,可以原封不动地传递到每一个轮胎,再通过转换机构转换出来,形成对轮轴的压力,就形成了刹车的过程。帕斯卡定律保证了连通管的工作不受管径和路径的影响,因此人们可以随意取材,就地制造渴乌。历史文献中,制造材料至少有竹子和铜材两种,直径不限,这就是帕斯卡定律的功劳。

    其次是虹吸原理,指水柱产生(负)压力,导致液体源源不断供应的液面位置差带来的压差。压差是如何产生运动的?在能量守恒的前提下,由于大气压恒定,位置压头可以自由转化成运动压头,也就是说,压差带来运动。明末科学家徐光启对虹吸原理有过解释:“今之过山龙,必上水高于下水则可为之,至平则止……”点明了上游水位必须高于下游水位,地球对液体的引力差(重力),是导致液体源源不断供应的源头,这是虹吸原理的“吸”之动力来源。“虹”是指连通器之常见形状,未必像虹。根据帕斯卡原理,连通管的作用与形状无关。

    其三是最关键的一条,也是让渴乌区别于普通虹吸管和连通器的关键,即如何产生最初的升力,导致液体可以跨越高坡进行远距离传输。在抽取油箱汽油之时,人们通常都是用嘴直接吸取,用肺活量产生最初的压差。而农业灌溉用的管路较大,人体的肺活量就显得不足了。古人巧妙地采用燃烧的办法制造这种较大型的虹吸管中的真空,将水“吸”入筒内,继而在重力作用下从出口端流出。具体做法是在竹筒出口端塞上细松枝、干草等易燃物,点燃柴草,筒中氧气迅速燃尽。从而短时间内使筒内空气压力低于筒外大气压力,于是水得以“自中逆上”。由于重力差的作用,水源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直到两处水面的高度差消失为止。

    上述“于筒尾取松桦乾草当筒放火”的过程,在热力学原理中就被称为回燃现象。

    渴乌的流传变异

    由于古人并不十分清楚渴乌的工作原理,因此人们在解释渴乌时,往往用部分指代整体,把渴乌的龙头,当成渴乌本身,于是导致了渴乌被当作铜壶滴漏上的注水部件而流传。唐代徐坚所撰的《初学记》记载:“以器贮水,以铜为渴乌。关如钩曲,以引器中水,于银龙口中吐入权器。”到了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在燕肃改进的莲花漏上,也“置铜渴乌引水”,在这里渴乌仅仅是一段虹吸管,而没有导致翻坡功能的回燃现象了。

    接下来,人们对渴乌的认识就比较离谱了。由于把渴乌的出口龙头当作了渴乌本身,那么凡是有水龙头的取水装置,都可以看作是渴乌,这导致了人们把辘轳当作渴乌的认识,如中国佛教著作《大般涅盘经》的记述:“……今之渴乌取水者是,亦名辘轳,井上施之更互上下,即是互为因果之义。”这种渴乌,仅仅是一种龙头和管路,其后部的水源供给,却需要其他手段来供给(如辘轳),此时的渴乌,仅为原始渴乌的一部分。这也意味着,古代的渴乌技术失传了,虽然文献中仍然可以找到,但生活中已经表示一种不同的东西了。渴乌与龙头的混淆,是造成这种部分代整体的讹传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

    再如陆游在《七月十七日大雨极凉》一诗中提到渴乌时说:“吴中七月热未已,渴乌呀呀井无水。炎官护前不少敛,树头敢望秋风起。”这里发出呀呀声音的显然是辘轳,而不是按照重力原理,无需外来能量工作的渴乌。

    我国一些文献在解释渴乌时,指出其别称为“注子”、“偏提”,这又是一个大误解。注子和偏提,是一种利用大气压的水壶,其中却没有渴乌的工作原理。自9世纪初起,这种器物就已十分普遍。现代茶壶把手附近通常有一个小孔,如果用拇指密封小孔,可以保持茶水不洒出,虽是巧妙利用大气压的例子,却不是利用虹吸原理了(因为没有水柱的存在)。

    不过,也有正确描述渴乌功能的诗句。南宋刘仪风在描述一个引水设施时说:“箨龙亦解作水供,细绎寻丈如渴乌。”这一句因为突出了水源供应的稳定性,符合重力流动原理,因此是渴乌的本意。如果是辘轳供水,水流脉动性大,就不会产生“细绎寻丈”的局面。元朝贡师泰也有诗说:“四分井字旁通渠,浏浏野水翻渴乌。”这一句,则因为一个“翻(越高坡)”字而毫无疑问地准确表达了渴乌的原始定义。

    【责任编辑】张小萌 (麻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