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年第10期
编号:13163865
“吸血鬼”与异食癖(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3年第10期
     结构功能和代谢,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因此,缺锌可以引起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增生修复和角化不全,易于脱落,脱落的上皮细胞则容易堵塞味蕾孔,如此味蕾就不能充分接触和感受食物,造成人的味觉减退,或致味觉紊乱。结果是首先发生食欲不振、厌食,然后再出现异食癖。临床上也曾发现,异食癖患儿血清锌含量低,但补锌后异食癖症状得到改善或消失。

    尽管缺锌可以部分解释异食癖,但也只是能解释儿童异食癖的原因,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解释并不充分,因为成年人一般不偏食。但是,研究人员也认为,成年人的异食癖也有代谢异常或身体缺少某些物质的原因,但是,这需要研究来证实。

    目前,尽管缺少对人的研究,但对动物的研究获得了一些线索。研究发现,不仅人类有异食癖,就连鸡、猪、牛和羊等也都有异食癖,或者说喜吃非食物类物质。

    例如,鸡的异食行为称为啄癖,也叫恶食癖、互啄癖、啄羽癖、啄肉癖、啄肛癖、啄蛋癖,异食癖是一个总称。研究发现,这是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鸡在缺乏某种营养物质或者机体代谢发生障碍时,发生的味觉异常综合征,是放养土鸡最易发生的疾病。同样,奶牛也会患异食癖,是由环境、营养、内分泌和遗传等因素引起,其行为表现为:舔食、啃咬异物,如经常食毛、啃吃煤渣、墙土、砖块、破布等,而且伴有顽固性消化紊乱、味觉异常,是一种新陈代谢障碍性疾病,多为体内矿物元素不足引起。
, http://www.100md.com
    如果猪出现舔墙、舔地、舔栏杆、啃吃泥土、瓦砾、破布和废纸等,也是异食癖。研究发现,猪的异食癖是由于消化功能和神经的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引起味觉不正常的一种慢性病。原因在于,猪体内钠、钾、钙、磷、酸和碱的比例失调,钠、钙、碱不足,钾、磷、酸有余。此外,当猪患有软骨症、佝偻病、慢性胃肠炎、黄曲霉菌毒素中毒、猪附红细胞小体病等疾病时,也会出现异食现象。

    对于猪等动物的异食癖,研究人员认为需要综合治疗。例如,要用质量优良的饲料,不改变饲料配方中各种原料的比例,特别是麦麸用量不宜过大(麦麸含磷较多),食盐要保证达到0.4%的含量,不要给猪喂已变酸的饲料。在饲料中添加1%的“护仔康2号”可有效减少由营养缺乏引起的猪异食癖。另外,如果猪的异食是某些中毒性、感染性或寄生虫性疾病引起,应治疗原发病。随着原发病的治愈,异食现象也会随之消除。

    谨慎对待异食癖

    人类的异食癖主要以孕妇和儿童居多,而对孕妇异食现象的解释可以进一步认识异食癖。早在公元2世纪的希腊,一些医生,如索兰纳斯(Soranus,也是诗歌作为精神失调补充疗法的发明者)就意识到在怀孕期间,孕妇会有不正常的食欲,从怀孕的第40天开始,持续至少4个月。
, 百拇医药
    后来,人们认为,由于繁衍的需要,孕妇在情感和物质上应当充分被满足,包括其过量的饮食和吃怪异的东西,因为这样做也是为了满足未出生的胎儿,所以,古代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孕妇应该被允许“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她渴望”。再后来,孕妇的饮食被赋予了鉴别胎儿性别、胖瘦等的指征,例如好吃酸的或甜的食物被认为是生男或生女的指征之一。也因此,孕妇如果吃一些异物,如冰块、石膏、泥土、淤泥和小苏打等物质,也被视为是正常的。人们相信这些物质有利于防止孕妇呕吐、腿部肿胀,并且能帮助胎儿成长。

    同时,儿童也被视为容易患异食癖的人群,因为他们尚未成年,特别在饮食、代谢和内分泌方面存在问题,容易从偏食、厌食等行为过渡到异食癖。但是,无论是孕妇还是儿童,平时偶尔的

    异食可能问题不大,但是,长期持续性的异食就有异食癖的嫌疑。而且,异食癖是严重的行为问题,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铅中毒、行为异常等。

    但是,判断异食癖又需要谨慎。对于儿童来说,只有进食非营养物质持续至少一个月以上才能认定为异食癖,而且食用的非食物性物质包括粘土、淤泥、沙子、石头、鹅卵石、头发、粪便、铅、洗衣粉、乙烯手套、塑料、铅笔橡皮、冰、指甲、纸、芯片、煤、粉笔、木头、石膏、灯泡、针、线和火柴等。

    对于成年人来说,对异食癖的诊断标准,有几个要素。一是持续食用非营养物质至少一个月以上;二是食用的物质被认为不适合其年龄应有的发展水平;三是食用非营养物质的行为并不是患者所属文化习俗的一部分。同时,科学家也提出对于异食癖者,如果其异食行为发生在其他精神疾患(如智力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的病程中,在相当严重的情况下应给予治疗。

    对严重异食癖的治疗措施主要为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包括改善环境。治疗儿童异食癖还应对其父母指导,重视儿童的心理卫生教育,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良习惯,避免异食癖的形成。

    【责任编辑】张田勘, 百拇医药(李光)
上一页1 2